安徽网首页 »

【淮上诗评】(第九十期)秦巴子诗歌简评

刘斌介绍

“如何记住一个诗人的名字/譬如:秦巴子/是“秦巴山之子”/还是“妈那个巴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朋友秦巴子/作为诗人  他的写作/离“秦巴山之子”渐远/距“妈那个巴子”愈近……这是诗人伊沙在写的题为《诗人姓名考》中关于秦巴子的一段。之所以将其选录在此,一是想说明,诗人秦巴子是伊沙的好友,而成为伊沙的好友,在我以为至少得有两个条件,诗得入伊沙的眼,还得与伊沙投缘。秦巴子的诗显然是为伊沙看好的,因此,他获得新世纪诗典年度大奖(2012)金诗奖。二则是因为伊沙的这首诗对秦巴子诗歌的特点的把握还是很准确的。

秦巴子上世纪80年代就成名了。早期的秦巴子的诗,像《少女与画》之类,还基本上是属于单纯的意像、抒情诗写,现代诗的特征也不明显,或者说还不是现代诗。照伊沙的说法,就还是属于“秦巴山之子”那样的诗写,是浪漫的,尽管很美,但有着农耕文明审美思维残余的,是与现代社会存在隔膜与脱节的诗写,也是无法进入一己独特的隐秘的存在的诗写。后来的秦巴子,也是像伊沙所说的那样,离“秦巴山之子”的诗写渐去渐远,而距离“妈那个巴子”的诗写愈来愈近。表面看来是似乎是诗歌语言的变化,是似乎口语化了。实际上是诗人诗学观念的变化,是一种审美思维的脱胎换骨。照秦巴子自己的话说就是:“精神气象要同步于人类进程,中国现场里的现代诗意才能获得普世性价值认同,这是我所理解的现代情怀。”伊沙在谈到读秦巴子的诗《中药房》时,是这么说的:“我在阅读此诗的时候,脑海里出现了一组剪辑得十分精妙而流畅的蒙太奇镜头,伴随着饱含沧桑并且中气十足的男中音的画外音……没啥说的,我读到了一首好诗。”这段话实际上完全可以概括秦巴子诗歌成熟期的特点。用通俗的话翻译一下就是,秦巴子成熟期的诗歌是叙事流畅的(也许在节制与纯粹方面还有些微的不足),基本摆脱了农耕文明的审美思维,也摆脱了单纯的线型抒情与简单象征的诗写模式,进入到对现代生活体验的诗性把握与审美观照,其诗具有着秦地生命气息,那种苍凉硬朗与寒漠的精神,具有着独属于秦巴子的个人生命质感,已经完全显示出秦巴子诗歌的独特的韵味与风格。

对于自己的变化,秦巴子也是自觉而明了的。他曾经这样说过:“把诗写到过去以为不可能的地方去,同时保持诗的正途。前者是指诗歌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而后者,则是永恒的纯正诗心……诗心纯正方能探索不止,方能无邪,方能有持,方能为诗所养,方能老而弥坚,愈老愈醇,愈老愈纯。正途是最长久的诗心。”显然,他已然是已经摸索到了自己的独特的写作路径,并将毅然决然地继续走下去。

cdbf6c81800a19d8965fcd5835fa828ba61e460a

诗人简介及代表作

秦巴子,诗人,作家,职业办刊人。著有诗集《立体交叉》《纪念》《理智之年》《极度失眠》《在长安1》(七人合集》《在长安2》(秦巴子、伊沙合集)《神迹》;长篇小说《身体课》《过客书》《跟踪记》;短篇小说集《塑料子弹》;随笔集《时尚杂志》《西北偏东》《我们热爱女明星》《窃书记》;文化批评随笔集《有话不必好好说》;合著《时尚杀手》(伊沙、徐江、秦巴子合著)《十作家批判书》《十诗人批判书》;主编《被遗忘的经典小说》(三卷本)《百姓故事丛书》等;获得新世纪诗典年度大奖(2012)金诗奖,第二届“延安文学奖”等。


少女与画

风吹草低,江山在你左边

握笔的右手

有点儿冷,有点儿空虚

 

夕阳把余墨泼进了画中

左边的黑暗刮来,风

剪你的秀发,剪你的毛笔

 

倾斜的江山随裙摆飘起

它无力扶持钟情的少女

梦中的风景渐渐远去

 

梦中的城镇会有灯火升起

但岁月在左边

右边的书包里已没有了童谣和蜡笔

 

江山被安置在画的左边

右边是少女的学校

她今夜在校外含泪逡巡

 

在 异 地

夜色四合之后,我慢慢

走向内心,是谁坐在身边?

催眠曲无法催眠

 

远窗灯火闪烁,枕畔

书页拂动着流年碎影

灵魂的脚步被我听见

 

我是我自己留宿的客人

说什么夜色如晦,说什么

夜凉如水,孤旅如寄

 

我是我表盘里奔跑的时针

让生命在每一刻都有见证

在异地,让世界扑面而来

 

我自己扶着自己

如同黑暗中的每一个人

如同事物们的存在本身

 

在异地,声音像声音

在异地,眼泪像眼泪

失眠的人也更像他自己

1998

a044ad345982b2b7c8ac59bb33adcbef76099b99

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