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一天,著名诗人叶臻请我给淮南矿区的一个诗人写个评论,后来认识了,是一个腼腆、十分内向的身体单薄的瘦高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就是苏清业。苏清业的诗贴近现实生活,语言浅显,意像清新,感情纯真透明,想象新颖而独特,格调淡雅,气息和缓,在朴素、平静的叙事中寄寓着徐徐的正气与绵绵的善意。
那时,应该是清业才写诗不久,他的诗大致可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写日常生活的。苏清业的诗歌“尊重真实生活”,深情地关注日常生活的世态人情,以朴素的诗歌语言把那些司空见惯的细节照亮,让我们于平凡庸常中领会神圣和诗意,重新获得日常生活的尊严。在他笔下,灶台、柴木、渔网、梳妆、冰红茶……抹去岁月的尘埃,他让一幅幅日常生活图画,映照诗意的光辉,充满怀念的温馨。人们从中读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个体生命的况味。例如《母亲的灶台》写道:“母亲总是把灶台保持得洁净明亮/像许多个日子闪闪发光/她用唠叨的方式/清炒生活里的琐事/习惯这一道家常便饭/我也学会了宽容世俗…..”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捷克诗人塞弗尔特的《妈妈的镜子》:“她不再去照镜子/习惯于孤独僻静/每当有人敲门/她便匆匆走去/系着一块黑色的土布围裙……”这是乡村的母亲,这是我们的母亲。诗人在家居的平凡岁月里,拨开“岁月累积的灰烬”,让母亲的“日常”闪耀着“洁净明亮”的品格,迸射出“闪闪发光”的魅力。在这些诗句里,诗人以虔诚的态度,让日常生活中的神圣之光展现出来,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引领我们发现蕴藏在世俗中的存在之真、人性之善与诗意之美,使我们有了拒绝沉沦的勇气和高扬精神坚守心灵的自信。
另一类是写民间的。苏清业诗歌中的民间之一是他生长的淮河岸边的乡村。一方面,苏清业个体生活经历受到淮河岸边乡村生活模式和风俗的影响熏陶。这些影响熏陶塑造了他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认知习惯。另一方面,其生活经验成了他的诗歌创作的主要资源,其情感认知习惯又影响并参与构成了他的诗歌审美结构,成就了他对淮河民间经验的审美观照和诗意言说。苏清业诗中的另一个民间则是他工作的矿区的底层群体。较之于乡村的民间那种血肉亲情、乡风俗韵,那种亘古长存的风情美,那种生老病死的宿命轮回,矿区的民间更多的是写矿工们的生存的。其中,也有一种职业的神圣认同与尊严。作为矿区民间的一员,苏清业既是清醒的旁观者,又是其中的实践者。他之于矿区民间的快乐与疾苦、期望与无奈、荣耀与屈辱…..无不感同身受。因此,他笔下的矿区民间的呈现,多给人以在场的真实感。
因为喜欢他的诗歌,所以虽见面很少,却一直记挂着。清业原先有个女儿,听说后来又来了个龙凤胎,这对于一个普通工人,生活压力可想而知。所幸的是,他一直坚持诗歌写作,更为可喜的是,他的诗歌依然如此的温润、清新、纯真而透明,几乎察觉不到有什么暴戾之气。透过诗歌可以感受到他目光的单纯、平静和满足,其作品删繁就简,了无挂碍,明澈如水,给人以明亮而润泽的感觉,读来如春风拂面,又似春雨无声。
诗人简介及代表作
苏清业,1980年10生,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南市作家协会会员。迄今已在《诗歌月刊》《安徽文学》《散文诗》《上海诗人》《文学报》《阳光》《中国电力报》《湖州晚报》《银河》等刊物发表诗歌数百首。现工作于某电力企业。
春天公寓
我在春光微醺的早晨醒来
曼妙的时光重叠着事物的倒影
青草吐绿,飞絮抒情
憧憬和想象在内心眺望
春天给了人美好见证,馥郁的景象
一点一滴的渗透到各个角落
给爱情清唱的台词
让生存的概念里有阳光的符号
告别衰朽,我怀有一种精神
开阔的视野,生活的意义积极向上
像树木在春风中生长的有尊严
我为你构筑一座春天一样的公寓
等爱踏青回来,屋檐下的风铃
已收到燕子归来时的讯息
2013.03.07
总有些愿景没能在春天实现
河边新绿的垂柳
它们摇曳的姿势好美
远处飘来油菜花的香
和脚下低吟的虫类
都是春风涂抹的事物
田园里每一处熟悉的场景
深藏着时间的刻度
有时候风景越美
你孤独地站在一个地方
不免会在心底产生哀伤
每个人都在春天里怀念着
总有些愿景没能在春天实现
总有些人没能在风景美丽的地方等到
总有些事发生在以往,你没能好好把握
依然在心底一遍遍想往
2017.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