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诗人张耀月的诗集要出版了,承蒙他的信任,寄来诗集的电子稿,我也借此得以比较集中地阅读了他的诗作。
张耀月的诗题材很庞杂,乡愁、行旅、亲情、哲思、个我的抒怀、友情的唱和、生存的感悟、光阴的叹惋……这些无不是他诗写的对象或者载体。如果非得以一个词来概括,勉为其难地称之为一种宽泛的日常的诗写罢。而在这样的个人的日常的诗写里,耀月开掘着生存的诗意,以诗的形式表达着生存的感悟,表达着对生命的体察与认知,对世界与个我的沉思与追问,也记录或留存着一己心灵的轨迹,那脉动的曲线那或深沉隐秘或恣肆张扬的性情与才思。读耀月的诗能感受到他宁静外表下那狂放的欲望和不羁的性灵,也能感受到他寄托于语词乃至诗句的表达的冲动或冲动的表达,甚至还能体会到诗人耽于诗美与创造的孜孜以求,一种个性化诗歌修辞的偏执用心与实验者的沉醉情状或癫狂气息。当然,就我个人的阅读而言,可能更感动我的还是耀月诗中最本真的人性流露的部分,像《给姐姐》中对“故乡姐姐”的清新而灵动的歌咏,在奇异的想象中表达出的对姐姐的感恩于祝福;像《秋令引》中为老屋剔除灰尘、面向黄昏的父亲和母亲的骨灰时那种深入骨髓的秋意与苍凉,那种对人生、时间与记忆的深味和哀婉。还有那一组以“帖”和“颂”为题的诗作,在语词中穿插并在这种穿插中完成对存在的新的发现与命名、唤醒与寄存、照亮与给出……这些既展现出诗人的个性与人性的丰厚,也显示了一个诗人的言说的有效性与独特性,显示出耀月作为汉语诗人的汉语个性化形象的趋于形成。
张耀月的诗另一个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汉语诗歌传统的继承与借鉴,比如,从他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李白的沉迷,他的诗句明显有向李白狂放飘逸的诗风敬慕与叩拜的倾向。而在浪漫与抒情书写风格上,他明显受到海子的影响,纯情却又超拔,既世俗又蕴含神性。至于在语词实验与诗写陌生化上,他似乎又很仰慕陈先发的风格。看得出张耀月正努力将这一切融入自己的书写风格,而他的近作在这方面已然表现出较为融通与成熟,显示他的诗是正步入上升的轨道的。
张耀月的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着一定的哲思。像他的诗《向物生》即是如此,据说他的诗集也题为“向物而生”。这使人想到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所谓“向死而生”“不意味着遁世的决绝,它毋宁意味着无所欺幻地(把自己)带入‘行动……”“在死的眼皮底下昂然直行,以便把它自身所是的存在者在其被抛状态中整体地承担下来。”——这是一种对死的领会之后的对存在的顿悟与觉醒。而耀月的“向物而生”显然受其启发,是在领会“物”之后的对“我”的存在的明了与省察。联系到他的诗作,我以为则是更多地是在诗语中领会“物”,或者在“物”中获得对诗的新发现与新打开。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这里的“物”远不是让·鲍德里亚的“大写的物”,那种准备向主体发动反攻倒算的无限增殖膨胀的“迷狂的物”。因此,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耀月在“物”里融合与涵泳,是一种礼拜与亲近,甚至,就是一种与“物”共舞与之同醉的诗语的狂欢。
诗人简介及代表作
张耀月,笔名指尖沙,安徽颍上县人,作品入选《华语诗歌年鉴》、《台湾创世纪诗刊》《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中国诗歌2017实力选本》《当代诗人》《中国80后诗典》、《中国青年诗人精选》《诗黎明年选》等诗文合集,作品散见《诗歌月刊》《安徽文学》《诗歌周刊》《大别山诗刊》《荒原》《齐鲁诗刊》《长江文学》等文学刊物,诗集《指尖沙诗文集》,现任逍遥文艺沙龙副会长、阜阳市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逍遥文艺》主编。
秋 令 引
顺着老屋,斩钉截铁地剔去壁垒的尘灰
它覆盖多年,谁都没敢将它轻易拂去
挨着跌出的屋檐,蛛网结满虚度的空巢
这一阵拂声,惊动了沉睡的父亲
在稍稍站立不稳的两脚之间
每移动一步,黄昏就暗去几分
他背着手数着屋中之物,一件、两件
从屋梁上的干椒到墙角处的犁瓦
犁瓦锈迹斑斑,伸手摸一次
就能触摸到田地的秋蝉,再摸一次
就能摸到母亲的骨灰,发白如光
照着我胃部的痛处,捂住的双手
只怕一放,身体就会含混不清
总把秋阳视若拱璧,不骄不冷
它温和地照着大地,仓鼠闻风而逃
我直立立地站在人间,等风来雨急
等踉跄地倒下,那时谁又孤独在世
2016年9月16日
边 城
离开一块土地,就会丢下春天
饮一汩露水,梳理老屋的土坯黛瓦
三步两桥的游离,曾是羊群的驻足
和父亲打坐在麦芒上
道场有无孔不入的风
从春耕到秋收,我始终提着马灯
在一圈柔软的光里
水中之月成了唯一的远方
柴垛上,父亲高于一排土房
石磙、老牛和一支竹篾之声
谱成方圆十里的火把,流水和土地
解放一口老井的寂寞,交换着欲望
唯有一场暴雨才能让父亲放下镰刀
他和我一样,对远方毫无概念
整洁的大杨柳,就是父亲的城
淮河兀自不动,我的疲劳正被和解
呼喊父亲,穿过石磨和铁犁的声响
搅乱的黄昏和应声的堤坝
灯火通明,照亮整个边城
2015.11.10
【编后】
“淮上诗评”到今天已九十九期了。从第一期的2016年6月28日至今历时近两年。在此感谢“安徽网·淮南新闻”的鼎力相助,也感谢各位师友的宽厚、包容与支持,谢谢了!作为每周一期的“淮上诗评”就此告一段落。今后“淮上诗评”栏目将以不定期形式推出,希望继续得到各位诗友和读者的支持。再次感谢!
刘斌
2018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