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庐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庐剧在当下发展日趋艰难。
为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与传承创新情况,更好地保护与宣传庐剧,7月19日至29日,巢湖学院庐剧传承与创新调查团队,来到庐剧盛行的庐江与合肥,开展调研与实地考察。
庐江之旅——不忘初心 因爱坚持
7月20日,巢湖学院赴庐剧传承与创新调查团队走进庐江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高明馆长特邀庐江县绣溪黄梅戏艺术团团长兼庐剧队副队长王平老师,为成员介绍庐剧及非遗的相关知识。
在王团长的介绍中,成员们了解到庐剧诞生于民间,它们所展示的不是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国仇家恨、治国平天下,而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家长里短、婆媳妯娌、亲情友情、金钱利益,很多老百姓在戏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周围的人,看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看到了世事的变幻无常……它诠释着“戏如人生,人生如戏”。随后,庐剧调查团队参观了艺术团并与当地几位民间老艺人取得联系,其中最令人敬佩是计显年老师。她告诉我们“只因热爱,所以坚持”。庐剧填满了她青春和暮年的记忆,她把一生献给了庐剧,献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怀揣着庐剧传承的希望,年近七旬的计老师仍活跃在庐剧舞台上。
政策支持 老人守护
7月21日,团队成员走进庐江县人民政府考察庐剧与非遗的发展情况。在宣传部张晶晶的介绍下,成员了解到,庐江县人民政府每年都会拨用大量资金建设“人文庐江”项目。从2009年开始,包括文艺小分队和基层文艺调研在内的各项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每年的戏剧演出场次更是达到1000余场。到目前为止,庐江30多个文艺剧团中以庐剧为主的剧团有四到五个。
接着,调查团队以分组的形式,在学校、路口、居住区等各地区发放百份调查问卷,对当地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众进行调研,了解其对庐剧的看法。通过问卷分析,我们发现庐剧的观众集中在老年人群体,年轻人关注很少,情况不容乐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庐江需要扩大宣传,创新发展。
合肥之行——传统与现代结合与时代共同进步
为深入调查庐剧在现代的发展情况,团队于7月23日奔赴合肥相关单位考察,首先访问了安徽省文化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成员们亲身体验到庐剧的精致与魅力,坚定了传播庐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心。
接着,合肥庐剧团朱彦东团长接待了调研团队一行,朱团介绍了庐剧的起源与发展,还为大家科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脸谱的知识。说到庐剧演员,朱团长很感慨:“庐剧团里的演员,每一位都是从业几十年,没有对庐剧的喜欢,是根本不会进这一行业的!”
座谈后,在朱团长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正在排练的练习室,目睹学员们的辛苦的练声和七旬老师的不厌其烦的指导。她们站在庐剧发展和传承的第一线,为庐剧和非遗的传播不断贡献力量。
7月25日,合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其他单位联合主办了“双文广场”庐剧经典唱段交响音乐会,结合交响乐展示庐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群众在华丽的戏服、震撼的乐曲、生动的表演中能够欣赏到《白蛇传》《借罗衣》等庐剧经典片段。
从调研情况来看,庐剧的传承情况不容乐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需要更多人专注与传播。对庐剧的保护工作,依然要以传承为主、创新为辅,先抢救和保留下更多的庐剧文化资源,才能为日后的创新打好基础。(文/姚晓钰、孙玲莉、李慧伶 图/王慧雯、季梦云、李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