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请青山作证 让校史铭记

淮南一中14位老师70年代支援大别山革命老区办学纪实

作者 / 彭泽山

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前夕,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沙河中学首届(七二届)高中毕业生齐聚母校,与在校师生一起热烈欢迎来自淮南一中、曾经为创办沙河中学做出卓越贡献的兰西华、胡传悌和包菊芳三位老师。打出了“相逢50年,情系半世纪”的大横幅,留下了“师生挥泪喜相逢、依依不舍离别去”的动人场面。情不自禁地把我的记忆带回到48年前淮南一中14位老师和教职工志愿支援革命老区办学的情景:

图片1

部分七二届同学与健应邀来沙河中学的淮南一中老教师合影

沙河乡(时称沙河公社)、关庙乡(时称胭脂公社)两乡位于金寨县西部,面积约 330 平方公里,3万多人口, 西与湖北麻城、北与河南商城交界,也是立夏节起义后红32师最早的根据地之一,著名的立夏节起义领导人、红32师师长周维炯就是沙河乡楼房村人。这里山高林密,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经济落后,环境较为恶劣,是个十分贫困的山乡。上世纪70年代初期,这两个乡竟然没有一所中学。当时要想上中学,必须要步行百余里羊场小道到吴家店中学去上,导致大部分适龄学生读完小学之后就辍学在家务农了。同时,因教育资源的不匹配,也制约了这两个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也都向上级反映了贫困山区亟需创办中学的请求,于是省革委会给淮南一中下达了支援金寨革命老区办学的任务,决定创办金寨县沙河中学。当时的沙河公社(乡)把校址选定在当时的 枣林大队(今街道村) ,把二家湾上边3个生产队的200多亩黄豆地连同周边一畈田和山场全都划给沙河中学作建校用地(这也是后来全县唯一拥有水田、山场、鱼塘的学校)。校址解决了,教师、资金和教学设备都从淮南一中解决。当时淮南一中为了支援革命老区办学,也丝毫不含糊,从写申请的志愿者中选拔了14位30—45岁,教学能力强、身体好的教师和职工支援沙河中学。他们的名字是:校长(革委会主任)兰西华,政治老师洪庆民,语文老师戴桂林、吴玉敏,数学老师汪长生、胡传悌,物理老师戚盛祥,化学老师陈冠前(爱人是校工),英语老师包菊芳,地理和历史老师钱让;体育老师赵笑凤;校医姓沈是吴老师爱人 ,校工陈冠能、炊事班长王广庆夫妻等,还有胡老师爱人祝树荫随调当地小学任教。这些老师都是50年代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至少有5年以上的教学经验,都是一流的教学水平。他(她)们年富力强、热爱教育事业,主动放弃在城市优越的教学、生活条件,甘愿到艰苦的穷乡僻壤牺牲奉献,远离妻子儿女(当时因交通不便,从淮南坐车到沙河要走三天才能到,还要步行40多里山路),老师们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克服种种困难,于1970年冬志愿来到沙河这方贫困山区做一名教育拓荒者。

一、 艰苦创业建学校,发奋开创新局面

俗话说创业艰难,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更是难上加难。淮南一中的老师来了,他们的行李和教学仪器都是几经辗转后再用小板车推来的。没有校舍,他们借住在老公社的几间旧房里,单身教师5人挤住一间宿舍,离新校址还有4公里,每天他们都要步行往返工地。面对一片荒凉的黄豆地,没有一砖一瓦,淮南老师没有丝毫动摇,兰主任一声令下:困难是暂时的,没有条件我们创造条件也要上!他身先士卒带领全体老师和我们初高中首批学生,用手挖、肩扛,在当地老师郑雨同(后任沙中总务主任)的大力支持下,请来学生王国海父亲带着工匠建瑶烧制砖瓦,拉来石头,只用半年时间,就盖起了4栋基建房子的教室,接着又陆续建起了食堂、男女生寝室、教师宿舍,不到一年就基本完善了学校的配套设施。他们还从淮南买来柴油发电机,在全县学校中第一个开自己发电自己用的先河,我们每个教室、宿舍、食堂都用上了自己发的电,一到晚上校区灯火通明,成了深山里的夜明珠,周围群众非常羡慕地竖起大拇指称赞“淮南老师真牛!”我们虽说天天跟着劳动,看到城里来的老师们都这么卖劲,我们这些农村娃更不觉得累了,当看到我们亲手在一片荒凉的黄豆地上建起了一栋栋整齐的校舍时,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相信老师们内心更是装满成功的喜悦。到了1971年下学期,我们基本上能坐在新建的教室里上课了。

二、 排除外界干扰,狠抓教学不放松

一是进入正轨教学后,那时教育系统正在搞“复课闹革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受社会极左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中还存在着“读书无用”的想法,认为在农村只要读完小学会记公分、认识一些字就够了,读再多书也还是回家生产。学校针对这种错误想法,在全校开展了批判“读书无用论”的活动,运用专栏、广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端正了学生们的学习动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当时受文革影响,好多学校上课没有正规的教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淮南老师们各显神通,还专门从淮南、合肥等处弄来了初、高中的正规教材上课。三是狠抓课堂纪律和早晚自习,只要上课铃声一响,不许迟到早退,保证课堂秩序井然;早晚自习班主任都到教室察看,记得有几次女生寝室早晨起床动作慢了,到打铃时还没开门,兰主任(校长)亲自用脚踹门,一边踹一边喊“起床啦,起床啦,抓紧上自习去!”声音很大,我们都能听见,至今还传为佳话。四是从淮南一中带来了大批图书和教学器材,全县除了一中之外,恐怕都无家可比,为我们借阅图书,做物理、化学实验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撑,无疑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 大力开展勤工俭学,走自力更生多种经营齐发展的新路子

学校建成后,除政府拨付的资金外还欠了不少债务,公社(乡里)也很穷,无力支援学校,因此不能等靠要,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于是淮南老师捕捉到有湖北的钻井队来金寨收购牛筋条树叶制作钻井粉的信息后,,就立马设法联系上钻井队,要求为他们供货,并进行初加工。便发动全校师生上山打牛筋条树叶,71年、72年两个冬天打的树叶仓库都堆不下,我们的手也都被带有冰渣的树叶划破了,尽管如此大家都很开心,因为树叶用粉碎机加工成钻井粉后再卖到钻井队,赚了不少钱,不仅还请了债务还完善了学校建设,真是解决了大难题。至今每当想起淮南老师的这一伟大创举和智慧,都赞佩不已。除了打牛筋条叶赚钱外,学校还把后山的土地给每个班都划分到每个班里组(当时称连、排),号召大家开展种菜竞赛,看那个班种的好,交给食堂多,就多发菜票,调动学生们的生产积极性。我当时是初三班的劳动生活委员,每周放学回家之前都分配每个同学带不同的劳动工具来校,种了不少南瓜、豇豆、青菜、萝卜等,学校稻田还包给群众种了水稻,池塘还养了鱼,好像是一个完整的集体农庄,大大改善了师生们的生活。另外,师生们自己上山打柴,记得有两次与洪老师、汪老师一同上山,他们在城里没扛过树,鞋子又滑,只见他们扛着树跌倒了又爬起来扛,真是好感动。由于学校采取了因地制宜,勤工俭学的方针,走多种渠道办学的路子,使年轻的沙河中学实现了弯道超车,从教学质量和综合实力方面很快就赶上县里的老牌名校,超过一般的老学校。这都归功于淮南老师们。

四、 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为老区培养了大量人才。

淮南老师除抓教学质量外,特别注重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求不仅要学工、学农还要学军。最突出的例子是在1971年冬,当时毛主席向人民解放军发出了“野营拉练好”的号召,全军开展了野营拉练。沙河中学就组织全校师生打起背包,带上干粮举着红旗,浩浩荡荡一路野营拉练到湖北团风,本打算去大武汉的,结果所带经费不足就提前返程了。在历时一个多星期的野营拉练途中,每天步行50里,集中做饭,借宿民宅,还有打前站的,分工明确,组织严密,倒有几分像部队。我们沿线还真遇到不少高炮部队也在搞野营拉练,同学们和解放军叔叔问长问短呢,还参观了林家大湾。总之那次野营拉练给我们长了不少见识,也经受了一次大的磨练,给我后来到部队打下了基础,至今难以忘怀。

沙河中学从1970年淮南一中老师创办至1978年淮南老师全部撤回,历时8年,为沙河、关庙两个公社(乡)及邻近乡镇培养了数千名初高中生,为老区培养了大量人才。淮南老师撤回后,这两个公社的中小学老师大多是沙河中学毕业生;大部分乡村干部也都毕业于沙河中学;有的还走上县处级和部队营团级领导岗位;还有的担任了国企领导和专家、教授。可以说没有淮南一中的这些志愿支教老师,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总之,这些淮南老师桃李满天下,恩重如山,为老区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把事业的芳华留在了沙河中学。如今14位老师已有8位永远离开了我们,健在的均已80高龄。在此,我们对故去的恩师表示深切的怀念,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对健在的恩师说一声“我们永远爱您!”道一声珍重!深深感谢恩师!感谢淮南一中!愿请青山作证,大地作纸,沙河水作墨,树枝当笔来书写淮南一中志愿支教老师的历史功绩,与日月同辉,让历史将永远铭记。

图片2

现在的沙河中学校园一角

弹指一挥间48年过去。如今的沙河中学,已经是一所功能齐全、设备一流、环境优美的9年制初级中学(淮南老师撤回后高中部随之撤销)。新时期沙河中学师生正在继承和发扬老一代师生勇于创新、攻坚克难、乐于奉献、狠抓质量、全面发展的办学精神,打造山区一流学校,为山区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为国为民做出更大贡献而奋力拼搏。

2018.10.1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