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乡村印象】迈进幸福的贺疃镇

——淮南潘集区贺疃镇采风见闻

作者 / 刘斌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云淡风轻。一大早,我们就乘车出发。淮南作家协会和潘集区政协组织一批作家深入基层,了解并宣传报道近年来潘集区各乡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情况。我们一行三人目的地是贺疃镇,贺疃镇党委副书记刘兴亲自陪同随行。

一路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一派繁忙景象。而大路两旁,刚刚收割过的田野,一片片稻茬,在阳光下静默着,闪着柔和而质朴的光泽。刘书记向我们介绍,贺疃镇在1963年成立贺疃公社,1983年改为贺疃乡,2013年撤乡建镇。贺疃镇位于潘集区的西部,北与蒙城县、怀远县隔河相望,西与凤台县接壤,为三县一市交界地,俗称"鸡鸣闻三县"。贺疃镇所辖14个行政村,96个自然庄,28928人,总面积66.94平方公里。我告诉刘书记,贺疃我去过,是在几年前,没什么印象,好像路不怎么好。刘书记笑着说:“前些年,干部分配都不愿意到贺疃来!因为贺疃镇偏远,人们称她为潘集的西伯利亚呢!”刘书记的语气有些调侃,又有些得意与自豪和自信。

DSC_9929

说着话,刘书记让车停下来,引我们到路边,只见一片塑料大棚,从大棚里走出一个身材不高但高瘦精干的中年汉子。刘书记说这是王师傅,这片大棚就是他家的。我们跟随着王师傅走着,只见田头盖着几间简易的屋子,屋前停放着两辆皮卡车和一辆电动三轮车,这大约是运输用车。地头一片庄稼地里散养着四五十只鸡和鸭,俗称溜达鸡鸭。王师傅说,这是他们家留着自己吃的。再往前,就是种植葡萄的大棚了。王师傅钻进大棚,不一会,手里提着一串翡翠般透明的葡萄来,说现下时令过了,葡萄都摘完了,这剩下一点自家留着吃,请我们尝尝。我们每个人都摘了几粒,但见这串葡萄长约一尺,每颗大似鸽蛋,晶莹剔透,明亮润泽,含一颗在嘴里,甜而不腻,嫩而无籽,清凉生津,回味绵长,真是葡萄中的极品,让人不禁赞不绝口。王师傅说,这是阳光玫瑰葡萄,市面上抢手的品种,最贵时都卖到三十多元一斤。他们家的葡萄都是外省客户到田头收购,供不应求。“淮南的市面上很少看到”,王师傅笑着说。听着王师傅的话,望着这一片收获后的大棚,我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一派场景:盛夏时节,一个个大棚里,一串串绿莹莹明晃晃的阳光玫瑰摇曳着,一批批商家争先恐后地挤进大棚,争相抢摘购买葡萄,而王师傅和他的乡亲们忙得不亦乐乎……

从王师傅的大棚出来,我们的心久久地沉浸在甜美中。不独是葡萄的甜美,更是深深地感受到乡亲们生活的甜美。曾几何时,我们的乡亲为了换点油盐钱,不是连一个鸡蛋也舍不得吃吗?而现在,成群的散养鸡鸭、几十元一斤的阳光玫瑰葡萄都留着自己吃。乡亲们的观念变了,生活变了,说到底是富裕了。

DSC_9981

接着,我们来到古路岗村。据介绍,古路岗古时是一个驿站,村子因此得名。这是一个贫困村。走进古路岗村,路面宽广整洁,路两边是高挑的红灯笼。路两旁树木整齐,一幢幢两层小楼俨然有序,整个村子安静而祥和。此情此景,令人怀想当年这个古驿站的风貌与情趣。路边是鼓楼岗村的党群服务中心,两层楼的建筑,楼前是一个小广场,广场右边是座乡村大舞台。楼两边是宣传栏,宣传栏里张贴着《贺疃镇古路岗村干部履职辞职承诺公示》等。刘书记告诉我们,双休日每个村子都有村干部值班。我们没多停留,驱车向前,来到又一处大棚,只见大棚里,藤蔓青青,舒展宽大的绿叶之间,是一个个小西瓜大小的圆瓜,闪着青玉一般的光泽。奇怪的是,大棚里一个人影也没有。刘书记打电话联系大棚的主人。不一会,距大棚五十来米处的一个简易棚屋里,走出一个年轻人,刘书记介绍说,这就是这些大棚的主人小陈。走近一看,棚屋是个瓜棚,一批外地买瓜者正与小陈的母亲接洽着。地下整齐地摆放着一筐筐瓜。小陈对我们说,他家的瓜是引进的日本伊藤蜜瓜,个大皮薄瓤甜肉细。说着,就挑一个大的切开让我们品尝,果然入口汁水饱满,瓜肉细腻,清脆鲜甜。小陈说,他们家的瓜远销两广两湖等地,也是供不应求。刘书记补充介绍说,小陈的这个瓜棚基地,共十四个大棚,是古路岗村蔬菜扶贫项目。

这几年,镇党委镇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在潘集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潘集建设总体要求,真抓实干,大力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像前面参观的王师傅家,实现土地流传四十余亩,不仅自家经济获得很好的收益,还带动一批贫苦户脱贫致富。在整个贺疃镇,像这样的葡萄种植已超过1000亩,基本都是阳光玫瑰这样的优良经济品种。小陈这样的瓜棚才开始不到两年,规模相对小些,但经济效益很可观,前景十分看好。

DSC_0023

离开古路岗村,去往贺疃村的路,是一条沿河大堤,这条河就是著名的茨淮新河。时值金秋,大堤上林带间黄叶纷纷,落地无声。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桦树,在风中飒飒作响。树木掩映之间,可以看见清波粼粼的河水,对岸则是人家草树和茵茵草地。刘书记告诉我们,茨淮新河是全省唯一一条没被污染的河,河里有鲤鱼、黄鱼、鲫鱼、银鱼等。得益于茨淮新河的灌溉,贺疃镇的农业多年来旱涝保收。说话间,我们就看到河边有两三个垂钓者。河面上,一条货船正缓缓行驶过来。不远处,是两座码头。刘书记对我们说,一座是在建的朱集矿运煤码头,采用机械密封传递,直接将矿里的煤传输到码头,减少污染和损耗。果然,一座座架设传输带的水泥墩子已矗立在田地间。稍远的一座是私人码头,经营着茨淮新河贺疃段的货运,生意兴隆。再往远处,就是一片崭新的灰白色楼群,刘书记说那是朱集矿占地群众的搬迁安置区。车再向前行驶,就是一座大桥。刘书记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鸡鸣闻三县”的贺疃镇贺疃村了。

车过贺疃村,来到朱集村。眼前一望无际的田野,收割后的田地一畦一畦蓄着水,这是贺疃镇有名的5000亩稻虾共育基地。在田头,竖着一个巨大的宣传牌,一边写着“贺疃镇稻虾共育基地”的项目简介,另一边则写着“项目一期带动贫困户一览表”。刘书记解释说,这个既是贺疃镇的农业产业项目,又是扶贫项目。这个稻虾共育基地,每亩产稻近一千五百斤,产虾200斤。像这个时候,小龙虾一斤都买到六十元,上门抢购的买家还络绎不绝。在宣传牌前就见两个鲜红的小龙虾卡通像,身形庞大可喜的小龙虾,高高举起爪子,像是在殷勤地招徕商家,又像是向各地来的游客热情地挥手致意。

DSC_0037

刘书记介绍说,这几年,贺疃镇立足7万亩绿色农业产品基地,以特色合作社为依托,以土地有效流转为突破,以农村“三变”——注重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为抓手,稳步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像前面王师傅的葡萄种植、小陈的日本伊藤蜜瓜种植以及朱集村的稻虾共育都是采取了农民入股合作的形式,发展农业经济,实现扶贫,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贺疃镇就是要实现这样的农业产业规模化,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种植稳步推进,打造属于贺疃镇的“农”字品牌。

听着刘书记的介绍,回顾一路看过来的贺疃乡镇的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打心眼里感到感到振奋和欣喜。我们不由得想起刘书记说起的贺疃镇偏远路难走的话来。现在贺疃镇集镇外环道路畅通,而且铺上了柏油路面,刘书记自豪地说,现在的贺疃镇打造了以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四纵两横一环”的道路格局。的确,一路走来,贺疃镇的大街小巷、村镇、村村之间无不道路平整,绿树成荫。

DSC_9994

接着,我们参观振南米业。这是一家年加工大米5000万吨的大米加工企业,其加工的大米远销两湖两广。企业用工却只有十来个人,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相当高。这个企业也是扶贫项目,政府给予两免贷款优惠政策。

在德荣生态有限公司的建筑施工现场。我们看到一家大型的现代化环保养猪场,存栏母猪将达8000头,年育猪苗将达二十二万头。放眼望去,一幢幢养猪间果然与传统的养猪栏圈不同,在结构设计和生产流程上,复杂精巧呈立体循环,显现出其科学化现代化环保化的特色与档次,而几十台大型机械正在加班加点的施工。刘书记说,最迟明年就将竣工投产运营。可以预期,这样的大型的现代化养猪基地一定会给贺疃镇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时近晌午,我们向镇政府走去。穿过贺疃镇的街上,但见一片秋阳朗照,大街上行人往来络绎不绝,一家家店面秩序井然又生意兴旺。刘书记兴奋地说:“咱贺疃镇别看街面不大,但街市繁荣。你猜什么原因?鸡鸣闻三县啊,三县交界地,人气旺;还有就是现如今,老百姓手头有钱。最关键的是政策对路。现在上上下下的政策核心是什么?让百姓得到实惠,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造福百姓是根本!到2017年底,我们实现了14个村集体收入空白消除。14个村级活动场所标准化。我们村村有光伏,解决了乡亲们用电难和高峰时限电的问题。我们还铺设下水管道,解决了全镇乡村饮水安全的问题……”

刘书记充满激情的话语让我们深受感染和震撼。近几年贺疃镇镇党委镇政府始终把“全力打造幸福贺疃”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按照镇长平庆素在2017年人大会议上的发言所说的,就是“真抓实干,不忘初心,为打造幸福贺疃而努力奋斗”。相比我第一次来,贺疃真是大变样了,而且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而我更想象,这变化的一切的背后,是贺疃人艰辛的付出和顽强的拼搏。我们在采访中得知,贺疃的基层村干部们,不计报酬(他们的薪酬实在太微薄,一个月大多只有一两千元),默默无闻地坚守在第一线,为乡村建设呕心沥血,无私奉献。而像刘书记这些镇一级的领导,加班加点工作到深更半夜是家常便饭,甚至常常是几天几夜不回家。照刘书记的话说就是形势喜人形势逼人,逼得你不得不自我加压。而正是这样的干劲与努力,在一天天改变着贺疃的面貌,绘制并实现着贺疃美丽的蓝图。也正是这样的奉献与敬业精神感染、教育和激励了贺疃的两万多群众,使得这个三县交界的地方不仅综治连续多年被评为淮南市先进单位,更是省级信访“三无乡镇”,群众满意度达到百分之百……

DSC_9970

记得早上在来贺疃的路上,我们在塘西村委会的短暂停留,却见到了也许是全潘集区最年轻的村长,一个二十出头稚气未脱的小伙子小陈。他是今年换届刚当选的村长。他告诉我们,他原先在广东做物流生意,生意做得很成功。那么,为什么回乡呢?小陈说:“受到家乡发展形势的感召,也受到镇领导奉献家乡努力拼搏精神的感染。毕竟,一个人致富不算富。真正有作为的青年应该把家乡建设得又美又好,带领乡亲一起致富!”

这就是今天的贺疃镇,这就是今天的贺疃人!当我们乘车返回时,一路火红的秋阳染遍原野,金色的贺疃像是在仙境中。今天的贺疃人正在打造一个崭新而美丽的贺疃,一个幸福而祥和的贺疃。

【作者简介】刘斌 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淮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在《世界文学》《安徽文学》《诗探索》《新疆回族文学》《西部学坛》《诗潮》《诗歌月刊》《红豆》《西湖》《阳光》《文艺报》《南方文学》《散文选刊》等发表作品等百余万字。曾获安徽省作协颁发的金穗文学奖一等奖,“诗探索·中国新诗发现奖”“《安徽文学》第二届年度期刊文学奖”等。有文学评论专著《美的邂逅》(中国文联出版社)。另与人合作《中外诗歌精品阅读》(语文出版社 辽宁出版社)等著作。

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