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陆莎薇
深秋时节,市作协的几位同志应邀去潘集走访,在那里我们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潘集的新面貌、新气象,潘集日新月异的发展让我们一行人感触很深。
潘集区地处于我市北部,在古老的淮河北岸,土地面积600平方公里,一条淮河大桥直通潘集区的平圩镇。提到潘集,爱吃的人会想到戴楼香甜的酥瓜、芦集焦脆的绿豆圆、祁集豆味浓香的豆制品;爱玩的人会想到静静流淌的茨淮新河,荷花飘香的后湖生态园;爱逛街、爱游览的人会想到热闹繁华的袁庄红旗楼,以及一些现代化的大型矿井。的确,潘集这片热土,人杰地灵,地广物丰,作为淮南市的农业大区,她用肥沃的土地孕育着新亮点、新思路、新跨越、新篇章。
当日,我们迎着凉爽的秋风,沐浴着亮丽的秋阳,兴步跨进潘集区的南大门——平圩镇。在这里,当年"单机甲中华"的平圩电厂和后期建成的平圩第二发电公司坐落于境内,而潘集还有哪些美丽的图景,在我们眼前次第展现呢?单从最先来到的平圩镇,我就欣喜地发现这里的大变化和新鲜事儿。
农民书法俱乐部秀出乡村文化新特色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人民需要文化的熏陶,文化更需要人民去创造。当今,农村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来到平圩镇的店集村,熠熠生辉的农村文化建设让人眼前一亮。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农村也富裕了,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更高了,新时代农民的业余生活,不再只是打纸牌,看电视,逛庙会了,而是有着更高雅,更有内涵的爱好和追求。当我们走进店集村部,在干净整洁的村部大院里,不仅闻到了几株桂花树散发的幽幽清香,还嗅到了浓浓的墨香。在院落的二楼,坐落着潘集书法爱好者俱乐部,百余平方米的俱乐部中央,有一张巨型的长条桌,桌上整齐地摆放着笔墨纸砚,显然,这里是供书法爱好者们挥毫泼墨的地方,张张柔和的宣纸,根根修长的毛笔,点点漆黑的墨汁,中华传统文化的千年篇章在这里恣意书写。俱乐部的墙上悬挂着一幅幅书法作品,有潇洒飘逸的行书,龙飞凤舞的草书,雍容端庄的楷书,珠圆玉润的隶书,行云流水、力透纸背的字迹让人忍不住啧啧称赞。
潘集区有不少书法爱好者,其中3400多人的店集村就一直有着习书的传统,活跃的书法爱好者有20多人。2016年,店集村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时,有党员书法爱好者提出希望有个固定的习书场所,把这些爱好者集中起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村支部的积极回应,他们也希望借此提倡村民高雅的爱好,为村子的文化建设“加分”。村支部在办公场地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把三间办公室打通,腾出地方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习书场地,又拨付资金购买笔墨纸砚。同年 5月14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潘集书法俱乐部成立了。村里设有书法俱乐部,这在淮南广大乡村还是头一家,上级部门也十分支持店集村部这一新颖创举,平圩镇党委负责人表示,店集村有传统的书法积蕴,店集村书法爱好者俱乐部的成立是新生事物,传递的是文化“正能量”,镇里将持续不断地给予支持,会利用文化资金投入,呵护俱乐部的发展,引领文化建设,打造高品位的乡村文化阵地。
俱乐部的宗旨是展示中国书法魅力,提高群众艺术修养,致力于团结本地区书法爱好者,重点引领书法的研究与创作, 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书法交流、展示自我提高的平台,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在此沟通。俱乐部成立至今已有两年多,弘扬了中国书画艺术,展示了书画作品, 以书交友 ,以印会友 ,结识书画界和各界朋友,大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书法爱好者得以传统文化培养,提升了书法素养及艺术水准, 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风貌。
书法俱乐部成立后,对书法、绘画和篆刻艺术有兴趣,愿意接受艺术挖掘和进一步发展的人员,经常组织他们参加各项活动。俱乐部积极加强与高层次书法高手的联系,把城里的书法家请到村里来,让俱乐部的平台拓展得更高。每周六固定为书法活动日,进行日常经验交流,聘请省内外书画名人及俱乐部指导老师讲座,每次的活动,都有市级以上的书法家前来指导,爱好书法的村民,均可自由参加学习与活动,在挥毫泼墨中,村民们得到了高层次的学习和借鉴。俱乐部长期举办书画展, 参加各类展览及公益性活动等。省书法家张良平还在活动现场题写了“奋进”和“善小亦为”2幅作品,不仅是鼓励村民书法爱好者刻苦习书,更是希望乡村书法俱乐部能得到各方不断的支持,把小事、好事办好。
书法俱乐部的会员更是将传承书法文化做为自身责任,担当着一份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对辖区内的孩童进行书法培养。经常带孩子们参观书画展览,使孩子们感知书法艺术的文化意蕴,体会到书法的唯美和力量。为孩子们讲解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功用、价值和典故。系统地指导孩子们的书法运笔和结构布局,组织他们多参加书法比赛,提高书写兴趣,使越来越多的孩子认识到学习书法的优越感,从而爱上书法,迷上书法。
如今,书法俱乐部已经成为店集村延续乡村文脉的载体。书法活动的开展,不但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及地域特色文化,也使村民增强了情感交流和邻里之情,营造了和谐的村居环境。
四通八达的乡村道路通往富裕的新征程
道路是一个地区的血管,它的兴建和变化,折射出一个地区的发展历程。“要想富,先修路”,乡村道路不仅是致富之路,更是畅通与外界交流的思想之路。
潘集区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基础设施攻坚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举全区之力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大会战,坚持改革创新,克难奋进,努力解决农村公路建设在立项审批、政策、资金及施工等环节上存在的难点问题。目前,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体系已基本成型,区内的行政村全部通了水泥路或沥青路,路网结构日趋完善,通行能力显著增强。
该区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行路问题入手,加快农村道路建设,服务群众增收致富,为农民修建致富路。具体施工过程中,以服务群众为工作核心,优先修建便民路,联村路,形成了农村公路互通互联、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
该区创新融资机制,采取积极争取、财政奖补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努力破解资金难题,在建设中严把工程质量关,为农民修建放心路。坚持责任化包抓,实行旁站式监管,工程技术人员现场蹲点、跟班作业,对每一个建设工程都实行“一对一”专业化管理,对施工管理不严、建设质量不优的施工单位,实行末位淘汰,着力打造群众满意的优质工程、放心工程。
截止2018年9月,潘集区所辖的平圩镇就投入修路资金157.367万元,新修道路4059米。在淮河大坝北岸平圩镇的庙新村,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让老百姓尝了甜头。过去庙新村的道路坑坑洼洼土街土巷,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现如今,通往各家各户的路全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道路干净整洁,村民出入方便。村里不仅把水泥路修建到各家门口,还给路面安装了路灯,使乡村的夜晚不再漆黑一团,而是灯火通明。有了畅通无阻的道路,去市区打工,做生意的村民天天可以回家,实现了早出晚归。镇领导向我们介绍,以前乡村的路不好走,回家一趟时间久,有些农民不愿意出门打工,现在路修好了,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多了,村民们能及时回家,不耽误与家人夜晚团聚。
乡村道路建设好以后,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还给村里的规模化特色农产业带来了蓬勃生机,村庄道路四通八达,农民种植的粮食、蔬菜,养殖的畜产品也方便外运出售,农民手里有了钱,日子越过越甜润,农村公路建设不公改变了贫困地区交通落后面貌,而且带来显著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我们驱车来到庙新村的一处乡村土路上,看到一辆渣土车正在倾倒沙石铺垫路基,修路工人手持锹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挥汗如雨,修建着又一条新农村建设的富裕道路。农村公路的可喜变化,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亮点,农民们又怎能不欢天喜地踏上通往致富路上的新征程呢?
秋光胜春光,快意走潘集,在潘集这片欣欣向荣的土地上,我们看到了和谐,看到了文明,看到了生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陆莎薇,女,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淮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新安晚报》、《江淮晨报》、《合肥晚报》《南国诗报》、《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文艺》、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小说散文六百余篇,获得“全国地理大赛”二等奖、 “安徽省副刊好作品”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