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武梅
可能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安于校园生活的我,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潘集人,而且一直工作、生活在潘集,至今没有离开过潘集这块热土。但对于区内的很多乡镇,以及它们的风土人情、文化遗迹、历史沿革等情况,我却很不了解。
例如位于潘集区西北部,与凤台接壤的芦集镇,如果不是参加“淮南作家写潘集暨‘乡村记忆’文学采风活动”,在芦集镇党委书记宗卫东先生的带领下,参观了芦集镇的几个地方,我根本不知道,小小的芦集镇,还有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1986年11月3日,被淮南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清风岭。据说,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清风岭庙会,热闹非凡,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香客。最近几年,清风岭庙会,又办成了农产品交易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因此,2013年7月,清风岭庙会还被淮南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样,我也不知道芦集镇还有一处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有着“曹操回马看芦沟”传说,拥有四座寺庙、七十二口古井的芦沟古镇。
我更不知道,属于潘集区偏远乡镇的芦集镇,地方企业发展势头却非常强劲。辖区内有佳益米业有限公司、瑞丰面粉厂、永辉米面加工厂、徽香源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而且这些企业的生产、销售规模都非常大,经济效益也很高。特别是近几年才崛起的徽乡源食品有限公司,其生产的“芦集胡家面圆子”,更是远销省内外,特别是在江、浙、沪地区,很受人们欢迎,成为芦集镇乃至淮南市的招牌地方美食。
说实在话,金秋十月的那天,参观徽乡源食品有限公司时,我是存着很多怀疑的。其一,我们去的时候,食品厂处于停工状态。得到的解释是农忙时期,工人放假了。我当时就想:如果产品供不应求,怎么可能会停产放假呢?其二,虽然面圆子属于我们淮河两岸的传统美食,经历了上千年历史。但它毕竟不是大众食品,平常时候,寻常人家,是很少食用的,只是每逢佳节,或是办酒席时,才会用到这道传统菜肴。这样,就决定着面圆子的销量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想在这一块做成大文章,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带着疑问,我有意了解了公司负责人、法人代表胡松先生的情况。得到的答案是:胡松先生以前就是个开饭店的,只有初中文化水平。这反倒让我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我觉得能够把小小面圆子这种非大众食品当作事业来做,而且文化水平有限,又没有社会背景的人,一定有不凡的头脑。比如说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较强的企业管理能力和沟通联络能力,当然,更缺不了开拓创新、吃苦耐劳、不怕挫折的干劲。于是,我决定寻机拜访胡松先生。
我首先向宗书记求助。他给我发来了一份《公司简介》。可是,这份简介内容比较简单,我想了解的远不止这些。便再次求助于宗书记,想让他给我介绍一下公司负责人胡松先生的情况。宗书记随即给我发来了胡先生的电话号码。当我打把电话过去的时候,胡松先生竟然一下子叫出了我的名字。我明白,这是宗书记在中间做了联络。胡松先生告诉我,他在外地出差。出差回来,他来见我。
可是,胡先生出差回来后的一周,连续降雨不停,我们见面的事也就耽搁了。天一放晴,我便主动微信联系胡先生,提出想去他的厂里看一看。胡先生却回我:有的可以看,有的不可以看。我明白,凡企业,都有自己的商业秘密。便回:我不需要知道你的核心技术,我只要知道大致的制作过程就行了。当然,我更想了解的是你的创业情况。这回,胡先生才答应了。
2018年11月13日一早,胡先生亲自开车接上我。我们一同驶向位于芦集镇芦凤路西侧梁桥路北的徽乡源食品有限公司。
在车上,我就迫不及待地向胡先生了解他以及他成立公司的一些事情。憨厚而朴实的胡先生给我做了如下介绍:
他说小时候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初中毕业就辍学了。父母为了其以后的生计考虑,就托人让只有15岁他去学了厨师。因为年龄小,学徒的过程中,没少吃苦头。但他为人老实,聪明能干,手脚勤快,有眼力见,渐渐得到师傅的喜爱,师傅便也愿意教他。不几年,他就把厨师这门技术学到手了。学成之后,他就开始了外出打工生涯。
那些年,他先后去过淮北、汕头、芜湖、凤台等地。因为他实在,肯吃苦,干活不惜力,厨艺又好,走到哪里,都深得用人单位和雇主的喜爱。打工的几年时间,他有了一些积蓄,也积累了一些做餐饮的经验,他便在心里萌生了一个梦想:自己做老板。
他说,给别人打工,一辈子也只能是个打工者。再者,漂泊在外的日子,只适合单身的时候。人毕竟要成家的。成了家,就得有个安稳的地方,否则,就没办法让双亲妻儿过上安稳日子。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2007年,他毅然结束打工生涯,回到老家芦集,开了属于自己的饭店,命名为“胡家饭店”。
他亲自掌勺,亲自采购原料,力求做到新鲜、卫生。在经营方面,始终本着老少无欺、诚实守信、经济实惠、让利于顾客的原则。菜品方面,在传统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力争做出自己的特色。因此,“胡家饭店”很快便在当地小有名气。
胡松先生还说:虽然开公司当老板,是我一直的梦想,但把面圆子作为公司的主打产品,却也是一个意外。经营饭店之初,由我母亲手工制作面圆子,作为‘胡家饭店’的特色菜推出。没想到,深受食客的喜欢。因此,回头客很多。甚至很多客人都是冲着我家的面圆子来“胡家饭店”吃饭的。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客人带客人,我家饭店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后来,几个干酒店的朋友,就让我家给他们也送一些面圆子。送着送着,我就开始有了一些小顾虑,我想:‘给你们送,这道菜不就不是我家的特色了吗?’所以,我一度想中止给他们供货。但毕竟平时我们都是好朋友,也不好意思这么不讲情面。后来,要我家送货的人越来越多,我母亲一个人手工制作,就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了。一个朋友提醒我说:你为什么不多找几个人做呢?这句话倒点破了我。是啊,我们家做面圆子送给别人饭店,这里的利润也很可观,这不也是我的经济效益吗?于是,2011年,我就在家里开了个专门生产面圆子的小作坊,供应周边的饭店,也在集市上零售。生意一下很不错。
在这期间,我先后几次带着自己家的面圆子到省里、市里参加餐饮行业的比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11年,我家面圆子被授予“淮南地方名小吃”称号;2012荣获得安徽省第五届烹饪职业技能竞赛热菜项目“特金奖”;2013年又被授予“安徽名小吃”称号。这样以来,我们家的面圆子也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后来,因国家对食品生产这一块的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对食品卫生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生产必须证件齐全。其实,国家这样做,不但是保证消费者的公益,也是对生产者权益的一种保护。干了这么多年的餐饮,对这一块,我是很能理解的。于是,我就产生了将面圆子产业做大作强的想法。从2014年年底,我就开始着手筹备开办公司的各项事宜。2015年我注册成立了徽乡源食品有限公司,并注册“胡松”水晶圆子商标。2015年4月27日,公司正式投入生产。
说话间,胡先生的车子已驶进厂区大院。下了车,我看见有一帮女工正坐在院子一角剥葱。那翠绿的大葱很是诱人,葱香传出老远。趁着胡先生停车的当儿,我向那些剥葱的工人走去,想看看她们工作的情况。此时,一股股面圆子的浓香,从车间飘出来,使我立即口腔生津,甚至要流出口水来。可还没等我靠近,一个身穿工作服的女工就很警惕地迎了过来,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随便看看。她说,厂里不给随便看。便把我向大门外引。我告诉她我是跟老板一起来的,她才丢下我干活去了。
胡先生停好车,把我让进他的办公室。给我泡好了茶。坐定。我们便接着聊公司的事。
他说:公司成立之前,他就坚定一个信念,作为“胡家面圆子”的第五代传人,一定要保持胡家面圆子的原始味道,这就只有坚持纯手工制作,并且对所用的原材料严格要求质量,做到返璞归真。
当时给公司起名,我也是很费了一番心思的。“徽乡源”,这三个字,我想了很久。徽,当然代表安徽;乡,说明我们的产品来自乡下;源:代表源头。面圆子的做法是从老祖宗那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传了上千年。我们不能把这些传统的东西丢了。我们要把老祖宗的传统延续下去,让“源”永不枯竭。
我说:其实那天参观你们厂时,我大致看了一下,你们现在也不能完全算是手工制作,只能说是半手工,半自动化。比如剁煎饼,就用的是机器操作。胡先生说:是的。但是,就为了这道工序,我当时也考察了很多地方。一次一次带样品去试验,最后才确定下来。现在我们虽然用机器剁煎饼,但那机器是机械臂带动刀片直上直下的运动。煎饼接触到的只是刀刃,不接触机器的任何零部件,剁出来的馅料,跟手工剁出来的是一样的,一点不影响面圆子的口感和质量。
我又问:“你厂里现在有多少工人?”他说:“这要看季节性。长期在厂里工作的也就十几个,大部分是临时工。毕竟都是周边的农民,家里都种着地,有农忙的时候。我们一般利用农闲季节加紧生产,加大库存量。到农忙时节,就给工人放假,让他们去忙收种。”听了这些话,我心中的第一个疑问解除了。
我又问:“正常情况下,你们的日产量是多少?最大库存量是多少?”胡先生说:“目前,我们每天能生产3000斤左右,最大库存量有百十吨。”这些数字很让我惊讶。于是,我又提出了下面的疑问。
“据我所知,面圆子是我们淮河两岸民间的特色食品,一般只在逢年过节或者办酒席时候才能用到,对于这样非大众的食品,你是怎样保证销路的?”
听了我的疑问,胡先生不动声色,却又信心满满地说:“我们的面圆子目前销路非常好,一直订单不断。外销主要是江、浙、沪一带,省内的一些地方也设有销售网站,市内一些大宾馆酒店比如贵宾楼、粥面世家,都是我们直供。尽管我们的产品价格比同类产品都要高一些,但由于我们坚持传统的手工生产工艺,决不添加任何色素和防腐剂;原材料方面,我们坚持采用优质小麦粉、生粉、鲜猪肉、鲜鸡蛋、葱、姜、食用油盐。最主要的是,在普通原材料的基础上,加入了我们胡家研制的独特香料。所以,我们家的产品,在外型、色泽、口感上,都优于其他同类产品。特别是我们的水晶葛粉贡圆,表面晶莹透亮,没有粉状脱落物,黏弹性很大,蒸熟后也不会塌架。吃起来皮韧而薄,组织柔软,口感软糯、细腻、爽滑劲道、香甜油润。无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吃了都说好。所以,我们的客户至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流失现像。我现在愁的不是销路,而是产能。
我又问:“那你下一步有没有更高的打算?”
胡先生说:“一方面,我想扩大生产规模,将我们的产品销售到更多的地方去,更大程度地提升我们胡家面圆子在全国的知名度。也提升我们潘集区芦集镇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有,现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比较多,扩大生产,也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我打算开发新产品。我们淮南是豆腐之乡,我一直在考虑,以豆腐为原料制作圆子。这样,既突出了我们芦集这个小地方的特色,也突出了我们大淮南的特色。但目前还只是我的设想,研发新产品还需要一个过程。”
听着胡先生的话,我不得不为他远大的抱负、不断创新的设想,和家乡情结所感动。
说到这里,胡先生起身拿来卫生帽,带我进入了生产厂区。厂区里,一派繁忙景象。摊煎饼的,用勺子舀起一勺面糊,倒在上,转动鏊子,用竹片将面糊摊平。不一会,一张圆圆的煎饼就成型了。起锅,晾在架子上,像一爿爿明月;打包入库的,飞快地装袋、称重、封口、装盒,两手翻飞,有些让人眼花缭乱;成型的,双手齐下,十指旋动,眨眼间,两只圆子便滚落在旁边的容器里……但刚到拌料车间门口,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看,胡先生便匆忙折身;我也不得不跟着折身。我暗自一笑:保密意识真强呀!
我也暗自祝福:祝福徽乡源食品有限公司,在党的好政策引领下,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芦集镇乃至潘集区、淮南市,甚至安徽省的龙头企业,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祝福胡松先生,新产品早日研发成功,事业蒸蒸日上。用小小的面圆子,圆他更加伟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