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乡村印象】一个高皇人的自豪

作者 / 武 梅

采风高皇镇,是“淮南作家写潘集暨‘乡村记忆’文学采风系列活动”中的一站。作为土生土长的高皇人,而且又是文学爱好者,我自然少不了参与。毕竟宣传家乡,赞美家乡,是每个热爱家乡的人都愿意去做的事情。更何况我的家乡高皇镇,确实有许多值得称赞的地方呢!

——题记

诗人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方回,他仍然能够“乡音无改”。这是人之故土难离、家乡情深使然。而对于如我,从出生到死去都将不曾也不会离开家乡;都不曾也不会经受“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之苦痛的人来说,那是何等的幸运和幸福。

难道不是吗?免却了流离的艰难与背井离乡的思念,感受着亲情的慈爱与温暖;没有水土不服的苦痛,舌尖上满是熟悉的味道;不会有前路的迷茫与无助,每天都是平定安稳的日子。何不舒畅?特别对于我这样一个生在“淮河岸边,鱼米之乡”的高皇人来说,我觉得,这种幸福又是加倍了的。因为,我的家乡高皇,真的是“走千走万都不如”的地方。

曾经,我对外人戏称,我的家乡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我知道,其实,我用这种文字游戏的方式,表达的却是满满的自豪。如果你是了解高皇的人,你肯定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和看法。是的,高皇,这个以寺而得名的淮上名镇,是有着诸多令我为之骄傲的地方的。作为高皇人,我真为我家乡的美丽富饶而自豪。

淮上大镇

任何时候,疆土都是最大的财富,都是让拥有者骄傲的资本。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家庭如此,一个镇当然也如此。

高皇镇隶属于淮南市潘集区,位于潘集区的东南部。南临淮河,与市区隔河相望;东与蚌埠市的怀远县交界,汤渔湖湾这片沃土,一半在怀远,一半在高皇,它像一个人的左右手,紧紧握在一起;北临清澈的泥河,与潘集区夹沟镇共享着泥河水的滋养;西与潘集区的平圩镇接壤。区域内总面积为7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近八万亩。全镇共辖25个行政村,257个村民组,6万多人口,是潘集区所辖9个乡镇、1个街道,1个民族乡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镇。所以,作为高皇人,我敢骄傲地说,我们高皇镇是淮上大镇。

历史名镇

一个地区的历史,就像一个人的学养。一个人学养越深,就越容易出名,也越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一个地区如果有深厚而悠久的历史传承,这个地区的文化积淀也就越深厚,也越容易传名于世。

我们高皇镇就是一个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因此,历史名镇之名,它理应当之无愧。而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来说,骄傲、自豪也是很自然的。特别是近两年,由于写关于高皇镇的历史传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文章,对家乡高皇镇又进行了更深入一些的了解,这种自豪感也逐渐增强。

我们高皇镇境内,有三处著名遗址——高皇寺遗址、金皇寺遗址、小孙岗遗址。这些遗址,承载着无数的历史和文化传奇,给高皇镇增添了神秘而悠远的历史文化色彩,也提升了高皇镇的对外形象。

我们知道,高皇镇因高皇寺而得名;高皇寺因汉高祖刘邦而得名。这就奠定了高皇历史悠久的地位。相传,当年,刘邦为躲避西楚侵犯,来到高皇境内的柳河岸边,看这里土地肥沃,便在这里安定下来。经过短短的几年,他就将这片土地治理得更加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并达到了仓廪丰实、世泰民安、百姓和乐的崭新局面。柳河人民感激高祖的恩泽,就在柳河岸边建了沛公祠。公元前202年,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宣告结束,刘邦深得百姓拥戴,顺利称帝,沛公祠遂改名为高祖皇帝庙。后来,又分别由明帝刘庄、武则天、明武宗朱厚照等人多次拨款扩建重修,高皇寺便越来越恢宏,一度香火数百里,风靡近百载。因此,高皇寺曾为陈蔡(凤台县境)四大古刹之一。从那时起,高皇就声名远扬。如今,高皇寺虽早已损毁无迹,只在柳河岸边,原高皇寺遗址处,留下一高阜之地,覆盖在民房下边,但其对高皇镇之文化底蕴的铺垫以及扬名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位于高皇镇老圩村的金皇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传说,它也增添了高皇镇的名气。据考证,金皇寺是金天会四年(1126年)为纪念金太宗完颜晟而建,经历了金、元、明几个朝代,曾经与当时的高皇寺齐名。1765年,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曾途经此地亲临拜谒。当时,金皇寺饱受风雨、战乱,损坏严重。因金完颜氏系清帝之祖先,乾隆皇帝遂下诏拨款、赠物,修缮金皇寺。乾隆三十二(1767)年,建成了前殿、主殿、后殿三层大殿,金皇寺一度气势恢宏。另外,关于金皇寺,还有着一个神奇的传说。此传说的内容,我在《风雨沧桑金皇寺》一文中,做了详细的叙说。至今,在高皇镇老圩村前,淮北大堤下面,金皇寺遗址尚存,石碑、华表屹立着,显示着金皇寺曾经的辉煌。现如今,还常有远近之文化历史专家名人慕名拜谒,也使高皇镇不断为世人熟悉着,敬仰着。

再来说说小孙岗遗址。相对于前两处遗址,小孙岗遗址发掘的比较晚,但它的文化含量却比较高。小孙岗遗址位于淮南市潘集区高皇镇老胡村小孙岗村民组。据专家考证,该遗址的文化内涵,上限不迟于新石器时代中期,下限可至商周,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层堆积较厚,各文化层包含的遗物均较为丰富,为沿淮地区时代较早、面积较大的一处遗址,对研究淮河流域古代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二0一二年六月,小孙岗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专家学者以《安徽淮南小孙岗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为题,撰写论文,这是对小孙岗遗址的肯定。此肯定,也提升了高镇镇的名气。

同时,高皇镇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比如高皇的四喜圆子,就是其中之一。人们一提到高皇,就自然而然地想起“高皇寺的大圆子一碗四个”这句话。四喜圆子是我们高皇地区的一种特色美食。它以“软糯、劲道、鲜香”的口感;饱满、圆润、和畅的视觉效果;团圆、美满、喜悦的寓意而备受人们的青睐。据资料记载,高皇寺四禧圆子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万历15年(公元1587年),其技艺成熟于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历史比较悠久。另据记载,四禧圆子的四喜之寓意中,就有缘于陈蔡(凤台县境)四大古刹之一的高皇寺一说。此四禧为:高祖刘邦兴建高皇寺;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扩建高皇寺;明武宗朱厚照拨银大修高皇寺;清乾隆皇帝御赐金匾高皇寺。这也是四禧圆子是高皇特产的有力证据。

当然,高皇镇有着历史底蕴和文化渊源的东西远不止这些。但仅这几件,就足以证明高皇镇是可以称得上历史名镇的。

农业重镇

潘集区是农业区;高皇镇是潘集区离城区最近的一个镇。由于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它自然形成了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大镇。

高皇镇全镇有耕地面积近八万亩,有沙土湾地,也有粘土岗地。而大部分的土地处于淮河冲积平原,土壤腐殖质含量高,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好。又加上区域内有淮河、泥河、尹河、柳河四大水系横贯东西,水源充足,灌溉条件优越,为高皇镇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高皇镇的粮食种植品种繁多,小麦、大豆、玉米、水稻是主粮;还有山芋、绿豆、花生、油菜、西瓜、香瓜等经济作物。蔬菜种植种类更加繁多。芹菜、芫荽、黄瓜、豆角、西兰花、大蒜、萝卜、番茄、辣椒、莴笋、白菜、菠菜等几十个品种,都有较大面积的种植。镇内的高皇、顺河、大集、民主、龙窝、孙岗、段湾、光明、闸口、淮上等村,都是以蔬菜种植为主的村,涌现出了许多蔬菜种植大户。特别是孙岗村,全村两千多人口,耕地总面积2500多亩,其中就有2000亩是以种植蔬菜为主的。全村年产各类蔬菜可达4000多吨,成为高皇镇乃至潘集区蔬菜种植龙头。

所以高皇镇一直被称为淮南市的粮仓和菜篮子。高皇镇生产的蔬菜,还远销上海、南京、广东、合肥等大中城市。农产品注册商标“高皇”牌蔬菜已进驻家乐福、好又多、乐购、永辉等全国著名大型超市。

在采风座谈时,高皇镇党委书记苏章给我们介绍高皇镇的情况时,就不无骄傲地说:一年四季,淮南市区各大菜场销售的蔬菜,至少有百分之六七十都是我们高皇镇生产的。

苏书记的话一点也不夸张。高皇镇有万亩蔬菜基地,2009年就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及淮南市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无公害大豆生产基地,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全镇年产优质小麦达2万多吨,优质大豆7000吨以上;蔬菜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总产值10万吨以上,是省内著名的蔬菜之乡。其中萝卜、大蒜等品种还申报了无公害蔬菜产品。“黄心乌”更是作为高皇地区的特色蔬菜,上中央电视台七套的“每日农经”栏目。

近些年,随着蔬菜栽培技术的提高,科学种植越来越受到菜农们的重视,大棚种植技术的成熟,使得蔬菜反季节种植和销售成为时尚。高皇镇真正呈现了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月月都有新鲜蔬菜上市的景象。菜农们的经济收入也逐年提高。

除了常规的农业种植,高皇镇近些年来,特色农业发展势头也非常强劲。比如张岗村种植大户张传峰种植金针菇,带动了全村金针菇种植,使张岗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金针菇种植村。近几年,由于市场的波动,金针菇价格走向低迷;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的缺陷也逐步显现出来。于是,工厂化种植模式开始出现。最成功的要数张传仕的“淮南天源和顺生物科技研发有限公司”,他们生产的海鲜菇、杏鲍菇等食用菌产品,远销广东、深圳、上海等大城市。

蔬菜种植的高收益,使得高皇镇的很多村民都富了起来。所以苏章书记说:“高皇镇是一个‘藏富于民’的镇。因为全镇的集体经济虽然不算富裕,但老百姓都是富裕的。因此,近几年,出现了进城买房的热潮,使得高皇镇目前的常住人口数远低于户籍人口数。”说到这里的时候,苏章书记的表情是很复杂的。我想,作为一个高皇人,我能理解书记内心的矛盾。

大爱之镇

由于高皇镇紧邻淮河,使得境内的汤渔湖湾、程小湾,都被列为淮河干流蓄洪区。淮河干流上21处行蓄洪区,高皇镇就占了两个。而且,程小湾、汤渔湖湾土地肥沃,是全镇粮食、蔬菜生产的主产区。但在洪水到来的紧急关头,它们都将无条件地接蓄洪水,哪怕粮食黄熟、瓜果飘香、蔬菜青绿,即将收获。这对于高皇镇及高皇镇的农民来说,经济上的损失是巨大的。然而,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从来都没有犹豫过。所以,我曾把万顷良田的汤渔湖形容成一位慈爱的母亲,善良而又无私;又把它形容成一位伟岸的父亲,博大而又英勇。

对于程小湾和汤渔湖行、蓄洪的场景,我是非常熟悉的。也许几分钟之前,那里还是绿浪翻涌、金色无边,刹那间,就被浊浪洪流所吞没,变成白茫茫的一片汪洋。比如1991年,正值小麦成熟收获的季节,麦浪翻滚,满眼金黄,丰收在望。可就在这时,华东地区大面积的强降水不期而至。仿佛一夜之间,淮水怒吼,长江漫溢,到处都是白浪滔天。汤渔湖周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淮河南岸的城市居民、工厂、矿山、机关单位更受到严重威胁。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程小湾、汤渔湖,像两位英雄无畏的勇士,毫不犹豫地张开胸怀,收纳了滔滔不羁的洪水,使整个淮南城转危为安。

那洪水所吞噬的,可是即将到手的粮食、瓜果和蔬菜呀!那可是高皇人民几个月来的心血和汗水的结晶。他们不心疼吗?作为祖辈跟土地打交道,视作物为生命的农人来说,怎么能不心疼?但他们懂得轻重缓急,懂得在大局面前,舍小家保大家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每到这个时候,你看到的却是高皇镇领导干部们坚毅指挥决定和高皇人民为国奉献的开心笑容。

高皇镇是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高皇镇的领导是精明强干、顾全大局的,高皇镇的百姓是充满大爱、勤劳善良的。高皇镇就是一颗镶嵌在淮河岸边的明珠,将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辉。我为生在高皇镇而感到幸福,我为我是一个高皇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作者简介】武梅,中学语文教师。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淮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潘集区作家协会理事。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散文作品几十万字。

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