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乡村印象】那一片醉人的绿

作者 / 吕 群

绿色是生命,绿色是希望,绿色是幸福。当走进淮河岸边的高皇镇时,绿色会带来一种别样的体验,因为它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色彩。

已是小雪节气,但只感到微微的寒意,阳光还暖暖地照着大地,真正意义上的冬天似乎姗姗来迟。一条淮河把高皇镇与淮南市区划成了隔河相望,高皇也就成了这里人们常说的“大河北”。高大的渡轮在河面上来来回回地摆渡着两岸的行人,站在甲板上,凉凉的风吹走了城市的喧闹,河面上波光粼粼,水草点点,欣赏着如画般的淮河景色,顿觉心旷神怡。

过了河,一条名叫“大直路”的宽阔平整的道路伸向远方,原来是条坑坑洼洼的土路,现在是路如其名,又大又直,展现着农村新面貌。大约四五公里的路程,我随着“淮南作家写潘集暨乡村记忆文学采风”活动小组来到了高皇镇上。

镇政府大院里安静又整洁,围墙边的花园中花朵绽放,绿意盎然。镇党委苏章书记,儒雅干练,说起高皇镇的情况如数家珍,娓娓道来。高皇镇位于淮南市潘集区的东部,辖24个行政村,1个社居委,面积76.2平方公里,人口6万。淮河、泥河、柳河、尹河穿镇而过,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这里没有厂矿,是潘集区唯一无污染的村镇,也是城郊型的农业大镇。

DSC_0084

在以前,人们印象里的农村是脏乱差穷,如今彻底颠覆了过去的模样。高皇镇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加强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及村庄规划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并结合老村庄改造,实施改水改厕工程,创建生态村。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平整的水泥路四通八达,一幢幢漂亮的楼房像小别墅一样,门口停着小轿车,勤劳的村民在国家政策的引导扶持下,用智慧和汗水换来了富裕的生活,正如苏书记说的那样,藏富于民,是啊,这正应了一句古话,“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国富”之根本目的还在于“民富”,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应是每一个公民都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如今的高皇镇宛如桃花源,空气清新,蓝天碧野,倒让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羡慕不已了。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高皇镇按照“因地制宜、宜水则水”的原则,变对抗性农业为适应性农业,遵循自然科学的规律,避灾减灾,发挥优势效应,利用沿河地势低洼的沼湿地和易受洪涝灾害的低产水田,尤其是这里的沙性土壤,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合理安排种植的基地布局,因此,绿色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主打色,那超万亩的蔬菜基地被授予“省级示范农业园区”的称号,其壮观的景象成了高皇镇的一大特色。

思路决定出路。高皇镇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地理条件,承担起了淮南市一线蔬菜基地的责任,成为了市区的大“菜篮子”,种植蔬菜也是高皇镇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城郊型现代农业大镇的发展上打上了鲜明的高皇特色。乡村有句话说:“一亩园,十亩田”, 说的是种一亩菜园能抵上种十亩粮食的经济收入。按照这一说法,高皇镇的领导班子带领村民发展蔬菜生产,用实实在在的效益把这句话落实在了这片土地上。

在潘集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高皇镇检测站,我见到了农业专家戴厚英, 1985年他从六安农校毕业分来,一直扎根农村几十年,据他介绍,高皇镇在2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蔬菜,多年来已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在淮南市2009年出台《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特别是国家的扶贫政策,近年来在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整修了道路、桥涵、排灌设施以及对贫困户进行生产物资补助等,同时,镇政府鼓励、扶持农民进行蔬菜种植。我在安台村看到路边的双春家庭农场带动17户贫困户产业发展的扶贫项目公示牌,上面写着扶贫项目的名称、内容、总投资额以及受益贫困户名单,有了这样的支撑,农民种菜积极性高涨,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DSC_0075

目前,高皇镇常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4万亩,主要种植芹菜、黄瓜、西兰花、小南瓜、苦瓜、甘蓝、大蒜、萝卜、蕃茄、红椒等数十个品种,万亩蔬菜基地为安徽省第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注册了“高皇牌”蔬菜商标,申报了萝卜、辣椒、西红柿等无公害蔬菜产品,并与各大超市签订了供货合同,保障了市场销路。

走进蔬菜基地,只看到天地间仿佛铺上了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一望无边,气势恢宏,还有那白色的蔬菜大棚一座连着一座,这样集中连片的蔬菜生产规模非常震撼。水灵灵的芹菜、圆鼓鼓的包菜以及牡丹花似的生菜,令人赏心悦目。在孙岗村,我品尝到了当地的特色水果萝卜,虽然还没到霜后的最佳味道,但也是又甜又脆,口感爽,水分多,大人和孩子都把萝卜当零食似的随意吃,在菜场里曾听说“高皇萝卜赛过蜜”,果然名不虚传。

俗语云:“腊月白菜赛羊肉”。 盛产于淮南的一种叫“黄心乌”的白菜,也称“乌塌菜”,在沿淮地区的栽培历史已有上千年,是这里特有的一种菜。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诗中赞美到:“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其中的“踏地菘”便是“黄心乌”。淮南是豆腐的发源地,“乌白菜烧豆腐”是淮河两岸的美味佳肴,是冬日餐桌上经常出现的受人喜爱的一道菜。洁白的豆腐配上黄绿相间的乌白菜,色泽明快,营养丰富。央视七套《每日农经》栏目曾制作了“黄心乌”的专题节目,摄制组来到高皇镇张岗村,拍摄了“黄心乌”的丰收过程,展现了优美的沿淮风情。

在万绿丛中还点缀着一片洁白,那就是天源和顺生物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培育的海鲜菇,公司是集食用菌研发、繁育、工厂化生产及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型农业现代企业,位于高皇镇张岗村的食用菌生态产业园。张岗村有着二十多年的食用菌栽培历史,在扶贫模式上,公司创办了食用菌扶贫车间,我第一次看到了海鲜菇的生长环境,一丛丛菌棒,洁白如玉,就像海底美丽的珊瑚。除此之外,高皇镇还种植及销售金针菇、金福菇、平菇、银耳、黑木耳、鸡腿菇、姬菇等十几个品种,注册的“大为”牌商标被评为淮南市著名商标,食用菌生产基地也已通过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证。

IMG_20181125_101902

虽然说“一亩园,十亩田”,但是蔬菜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受市场销路的影响,种菜的过程也是非常费时费力。然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劳的村民不辞辛苦,起早贪黑,精心培育,通过蔬菜种植走上了致富之路。同时,高皇镇以“兴林富民”为目标,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张岗村葡萄丰收以后,在架下种植乌白菜,并通过食用菌菌棒废料作为葡萄产业有机肥源,注重改善村庄内因发展食用菌产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走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子。

冬日的高皇镇,仍然是一片葱葱的绿意,那醉人的绿散落在这片土地上,演绎着新农村的变化,使人们好像走进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勤劳智慧的高皇镇人默默耕耘,积极探索,描绘着幸福生活的画卷,正如这充满勃勃生机的绿色一样,在淮河岸边讲述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作者简介】吕群,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淮南市作协会员。从2005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淮南日报》、《淮河早报》、《中国建设报》、《文苑》、《散文选刊》、《散文时代》、《阅读与写作》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若干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