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陶庆美:难忘票证

搬到新居,我在整理收集的旧物品时,翻出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还有面额近三十市斤的粮票等。这些旧物品是一段生活的经历,虽然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但是我还是舍不得丢弃。粮票是母亲留下来的,是节衣缩食的生活的见证。虽然母亲去世已有六年,但是母亲的勤劳、节俭,一直留存在我的脑海里,我永远深深记着。

我出生于改革开放前两年,父亲是一个偏僻的农场职工,母亲只是农场的临时工。家中有两个孩子,还要接济老家,经济非常困难。但是勤劳的母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衣食住行样样都操碎了心。虽然生活清苦,但我们的童年生活也拥有一些乐趣。到了上学的年龄,我吵闹着要去上学,父母同意了,小学离家有七八里路,我克服困难,独自一人每天来去四趟。到了初中时离家更远,还要住校,生活条件也不好,但是我努力学习,费尽力气考上了一所中专学校。在学校,我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还参加了自学考试。

参加工作以后,不久结婚生子。每次回娘家,总是反复听到母亲的诉说。俗语说,女儿是母亲的贴心小棉袄。母亲告诉我,当年姥爷三十多岁去世,是姥姥一个年轻的寡妇,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含辛茹苦地拉扯了三男两女,这中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是无人能够知晓和体会的。大姨在十八岁时,嫁给了一个大她十来岁的男人。因为大姨夫是孤儿,后在南京某地从事机关后勤工作,没有家庭负担,每月都有节余,粮票、油票等节余下的稀缺资源,就送给了姥姥家。这些如今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在当时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帮助姥姥一家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大姨夫的雪中送炭,也给我们小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母亲常对我说,在出嫁以前,她从没有经手过现金,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生活的艰难。结婚后,节衣缩食,为了家庭和孩子,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所以,一直以来,母亲对浪费和不节约的行为深恶痛绝。作为儿女的我们买东西,往往告诉老人们的价格,都要比购买时的价格低一些。

我刚参加工作时,母亲告诉我,一个亲戚家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做了村里的会计,有一次发布票,不知什么原因发完了过后发觉布票多了一张,他未同家里商量,就把多出的布票上交公社了,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后来,公社招聘工作人员,大队推荐了他。因为上交布票的事,政审等一路绿灯,没多久他成了一名公职人员。后来,凭着自身的实干和上级的垂青,他还当上了公社主要负责人。这是一个让人感慨不已的真实故事。

是啊,票证在那年那月是多么红火啊!生活中,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有票一路畅通,无票寸步难行。还有人为了谋些小利,改善生活,倒腾些粮票之类,不走运的还把自己送进了监狱。其中滋味,真是难以言述。

以前,曾有人到乡间走村串户,收购粮票、分币、铜钱之类。一张粮票能卖十几元钱,但母亲没有舍得卖,并不是因为价格高低的原因。母亲对我说,“你父亲退休工资有一两千元,这在农村已经够用了;加上还有承包地,生活还过得去,也早就知足啦。”现在我常想,母亲对那些粮票是很有感情的,它见证着那一段艰苦的生活,是一段难忘记忆的浓缩。

经历风雨,才见彩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最终退出了流通领域,成为一道永远凝固的记忆。经历了艰难,我们才深深地懂得: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改变贫困;只有奋斗,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

大湖潮涌征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