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记忆中的年味——皖南篇】徽州的年,就是一场接着一场的盛大仪式

2019年春节倒计时已悄然开启,四方的游子踏上了归乡的路。年味,如同母亲的蒸笼上那蒸腾的热气其实从未消散;年味,如同每年年夜饭上敬给父亲的那杯古井贡酒,度数虽然一直没变却历久弥香。

我老家在徽州东大门,出徽州府城歙县东北行百里可到达,再东行一二十里过昱岭关就是浙江之境。

图1

虽说地处皖浙交界,这里却是一个典型的徽州小山村,有自己的宗族观念、民俗民风,过年的习俗自然也“很徽州”。

小时候的徽州年是让人难忘的,难忘有特别的食物可以满足味蕾,难忘有特别的仪式可以清涤心灵。

可能多数人如今已将过年的概念固化为短短的春节假期,更在匆忙的春运路上被堵车、抢票这些琐碎撩得心境全无。

小时候,徽州的年是漫长的。腊八往后就是年,一直要到过完元宵节,年味才会慢慢淡去。

有人也许会问,过年过那么长不也乏味么?这或许正是徽州年值得说道的地方。不像现今商品发达,逛一趟超市商场年货就置办得差不多了。那时候过年吃的都得亲手制作,米粿、包馅粿饺、米糕、冻米糖……而这个长长的制作过程正是一种别具仪式感的年味。

0A069539EEA15A871845EB6FF7125FB7

上世纪80年代中,糖还是农村孩子最稀罕的食品之一。小店里的水果糖一毛钱八颗,我们买回来舍不得吃,放进装百雀羚雪花膏的空铁盒里,然后放在炭火上烤成糖稀,吃那一根根拔丝,似乎过程长了幸福也被拉长了。

徽州过年,父母都会提前做好冻米糖,这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场“甜蜜的盛宴”。

4A9D4992E66A0B69ED3516ACBE8C8E66

30F1908D56648661922D28C13CD0100C

597D60BA73A43C883DF22895502DB7E9

56123A2BDEC30FA7829A14180D12BE87

冻米糖的制作是繁琐的,不仅要提前做好麦芽糖还要准备冻米、芝麻、花生、爆米花等材料。

记得那时候过年,母亲会很早就准备最好的小麦育芽,等到了合适的时候切碎蒸煮,然后拌入糯米扎进一个布袋里发酵,过不了多久就会出糖稀了。

做米糖之前先要将糖稀放在大铁锅里熬至浓稠。这是个技术活,熬过火,米糖易碎成末;熬不到火候,米糖会很软,以至于全部粘黏在一起。而掌握这个火候,靠的是一把大锅铲。

熬糖的人会把大锅铲放进正在熬制的糖中,然后拿起让粘在锅铲上的糖自然垂淌,如果糖能在锅铲上形成一个玻璃一样的面,而且挂得很长不断,那就成功了。

这时候再先后往糖里放进冻米,拌入花生撒上芝麻,直到粘合均匀。

起锅后,软软的冻米糖会被放入一个长方体的木制容器中,上面铺上专用的麻布再垫上几张塑料纸,找几个有体重身体强壮的男人站上去使劲踏糖。

米糖被踏结实后,拿掉木制容器,用事先磨得霍霍的菜刀快速切片装箱。

大吃一顿刚做好的冻米糖,那自然不在话下。做糖的“仪式”中,长辈也会偶尔给两眼直勾勾盯着的孩子们来点“甜头”:赏一口下锅前甜得发腻糖稀或用手指粘一点锅铲上垂下的“老糖”塞到孩子嘴里……这些都成了小时候过年最“甜蜜”的回忆。

如今过年大家对糖是多有忌讳的,糖可能暗示着一种病,可于我,那是一种愁,愁那些会做好吃米糖的人都渐渐离我而去了。总有人说现在过年没了年味。是啊,“味”没了,年自然就淡了。

如果说徽州年里食品制作有一种程序使然的仪式感,那些祭祖敬神的繁复礼拜,则是一种自带威严的心灵仪式。

4A68524E9BFDD3416EDD9472687BDE34

我老家农历腊月二十九要封岁,就是现在称呼的年夜饭,但过去徽州人不叫年夜饭,因为那不是普通的一顿饭,而是一年结束要封起来的重大时刻。封岁吃饭之前最重要的仪式是“谢神”。当天下午,每家每户都会在寻常的徽州老宅堂前八仙桌上摆上荤素祭品,点燃蜡烛香火,送各路神仙上天。

当天,在厨房里也要祭拜,“谢灶神”。“一碗清水一股烟,送灶师老爷上青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徽州民间普遍认为,灶神保佑一家的锅灶平安,这很重要。我们老家常以“倒灶”来形容一个人走霉运,正是因为一个家庭如果灶台倒了没有饭吃,算是倒霉到了极点。

谢灶

印象中,每次爷爷在仪式上都是严肃的、不苟言笑的。朝大门外祭拜几次、朝堂前照壁祭拜几次,拜什么神该说什么话都是有定数的,不能乱更不能错。

晚辈后生们一脸不在乎,爷爷总会在这时候厉声训斥。在他心里,诸神在一年中保佑家庭清吉顺当,祭拜谢神是一种感恩,而感恩是要虔诚的,不能见嬉皮笑脸、来不得虚情假意。

最隆重的祭拜仪式在大年三十,徽州叫“三十夜”。跨年时刻,一岁复始。徽州人把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愿望都融入了这个深夜的仪式里。

QQ截图20190201113359

我老家称“三十夜”这种仪式为“接天地”,寓意接来天时地利。这天八仙桌上摆放的米饭、生面条、肉、糕点等已不再是简单的祭品,早就在人们心中幻化成了衣食无忧、步步“高”升的美丽期许。花瓶里的柏树枝、青竹叶一样是松柏不老、万年常青的美好寓意。

大年初一,在我老家是不允许上门拜年的,这一天只允许祭祖“拜坟年”,祖先是要放在第一位的。这也是徽州“慎终追远”的传统,人们常念及“木本水源追远难忘先祖”。

如今,正月初一这套仪式虽然还保留,但不上门拜年的习惯正在被打破,毕竟春节假期只有短短的七天,再去掉一天,那些回家过年的游子恐怕连亲戚都走不完了。

我很小的时候,每年正月初一一大早,总会冷不防被爷爷抱住,他会用稻草在我嘴上擦一擦。爷爷说,稻草是用来擦脏东西的,小孩容易口无遮拦,这一擦就算在新年第一天说了脏话、错话也当被擦掉不作数了。长大了我才慢慢明白,世上行走最容易“祸从口出”,爷爷这个小小的“仪式”,不正在告诫要管好自己的嘴么?

尊祖、敬畏、感恩、慎言……每一个繁缛的徽州年俗仪式背后都蕴含着一个简单的道理,在过年的欢乐气氛中慢慢沁入人的内心。

06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从儿时记忆中玻璃瓶身贴上简单的商标。到如今享誉国内外包装高大上的古井贡酒,是安徽人过年酒桌上不可缺少的年味。

时光在变,可这一杯杯古井酒的情怀,却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

103

安徽人喝古井贡酒,喝的不仅是那口熟悉的醇香,更是一种记忆、一种温情、一种家的味道。

“南有黄山松,北有古井贡”,古井与黄山并列为安徽两大经济名片,不管是安徽人还是外地人来到安徽,当然都要品一品咱们的老八大名酒——古井贡酒

05

早在1963年古井贡酒就以“色清如水晶,香醇似幽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的风格成为中国老八大名酒,此后,在1979、1984、1989又连续蝉联国家名酒金奖。近年来古井贡酒更是先后获得“安徽省政府质量奖”、“全国工业企业质量标杆”奖等多个奖项,2018年销售额突破百亿。

2019年,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在2016、2017、2018已连续三年特约播出央视春晚后,再次成为2019年央视春晚特约广告品牌,与全国人民共同期待猪年春晚。这个春节,不如一起喝古井、过大年、看春晚,过出新年味~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洪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