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水下藏着致富金——寿县窑口镇大力发展稻田养虾带领贫困群众脱贫

安徽网淮南频道讯  一望无垠的水面,被新芽初吐的树苗分成一个个方方正正的豆腐块;粼粼波光里,三两只小鸟轻轻划过水面,激起阵阵浪花。“别看水面平静无奇,水底下可藏着金呐!”3月29日,在窑口镇峰伟稻虾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千亩稻田养虾基地旁,窑口镇分管扶贫的副镇长江雪高兴地向我们介绍,稻渔综合种养又叫“双千工程”,也就是利用现有的稻田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做到稳粮增收、一水两用,实现亩产粮食1000斤,亩均增收1000元的目标。当前稻渔综合种养是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融合,促进绿色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 

峰伟稻虾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窑口镇陶圩村,一湾堰北支渠将安丰塘优质水资源积聚在这里。窑口镇党政一班人不等不靠,利用资源优势,在思路上改“输血”为“造血”, 在方法上改“扶贫”为“扶智”,在机制上改“等靠”为“自强”,破除扶贫困局。该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带领部分村党支部书记、贫困户代表多次到先进地区实地考察,并组织召开多层次座谈会,大家一致认为,稻田养虾风险小,投入少,收入大,前景好,再从外面引进先进技术,不愁带不富一方人。

说干就干。窑口镇镇迅速制定出“由镇主导推动、村组织发展、市场主体流转土地经营,带动贫困户脱贫”的稻田养虾产业发展意见,配套水利、农业等基础设施,出台奖补政策,先后在陶圩村流转1000多亩土地发展稻田养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往年一麦一稻,遇上风调雨顺的年份,忙活一年每亩地的收益也就1000元左右。”江雪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换成稻虾共作模式,虽然每年只种一季稻,但是由于采用绿色种植方式,价格比传统稻米高出不少。再加上龙虾的收入,每亩可增收近2000元,较以往传统的养殖或种植模式,既节约土地又增加了产量。” 

“现在我在公司务工,每天有90元的收入。每天喂喂虾、扎扎网,活不重,还不耽误回家做饭照顾家。”贫困户陈如祥由农民变成农工,收入稳定,脱贫自然不是问题。

合作社流转10户贫困户近百亩土地,带动当地近100多人就业,其中一半以上为贫困户,通过打出安排务工、流转土地、技术帮扶这些扶贫“组合拳”,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公司里统一提供虾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开展病情防治、统一销售,我只需要做点体力活就行了。”贫困户祝应洋过去在外打工,一年挣不了多少钱不说,家里田荒地荒,无法顾及家人,去年他将家中的12亩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当年就拿到一千多元土地流转金。合作社聘请他帮忙干些埋水管、种草、挖沟、投虾苗、喂虾子等活,按日计薪,及时结算。“这些活都比较轻松,也没有固定任务,每月可挣两千多元,我们的日子过得有奔头了。”祝应洋的语气里,满是脱贫的信心。

通过峰伟稻虾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动,窑口镇稻虾共生产业正在铺展开来,蓬勃发展。“下一步,我们镇将规划龙虾产业与瓦埠湖现代农业生态园抱团发展,形成集苗种繁育、健康养殖、线上线下销售、餐饮服务、加工出口、旅游体验等与一体的全产业链,走出一条‘壮大小龙虾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精准扶贫路子。”谈到未来规划,窑口镇镇长孙良利信心满满。

(通讯员 / 熊文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