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传统耕作方式的改变,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流,土地大规模流转,农业走集约化发展已是大趋势。现在好多贫困户不缺土地,缺的是技术资金和发展动力,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站起来做给他们看,带着他们干,实现共同富裕。
茶庵镇茶庵街道是建档立卡贫困村,有1290户354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04户554人,耕地面积8832亩,土地肥沃、交通便捷。2015年以前该村多是农户分散经营居多,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
2016年茶庵镇招聘优秀年轻村干部,鲍和赵同志成为众多应聘中的优秀一员脱颖而出。鲍合赵,男,2006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他在外打拼多年,有回乡创业意愿,通过招聘选拔后成为“村两委”成员,当年因扶贫工作需要就兼任扶贫专干,专心投入到扶贫事业中。
专职从事扶贫工作后鲍和赵发现家乡大多仍是“一麦一稻”传统耕作方式,农户投入高产出低,土地资源没能最大限度发挥效益。2017年鲍合赵同志经观摩、调研、反复论证、推敲,大棚蔬菜项目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能很好的带动贫困户脱贫,遂搞起了大棚蔬菜基地。截止日前共流转土地60多亩,年流转土地资金6万余元,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7户,10余名贫困户在大棚蔬菜基地务工就业,月均工资2000余元。
2017年,又建立了连塘蔬菜基地,建设大棚9个,作物以早春、黄瓜、西红柿等为主。基地负责人掌握先进的西瓜种植技术,2018年该基地的西瓜口味甘甜,远近闻名,深得批发商和群众的喜爱。2018年5月扩大大棚面积至60余亩,并建立了较齐全的配套设施,并成立了寿县爱莲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18年底,该合作社育苗西瓜5万余棵,自己栽培3万余棵,2万余棵免费提供给合作社社员及贫困户种植,并指导他们种植技术。形成了“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运作模式。
该合作社贫困户正在忙碌的栽植现场
2019年合作社派员工参加了寿县电商淘宝培训学习班,实现“互联网+农业”和“合作社+贫困户”相结合的运作模式。
员工正在参加寿县电商淘宝培训
2019年合作社已向县农委申请自己的品牌、三个无公害食品和两个绿色食品。打响茶庵镇的西瓜品牌,为以后的畅销奠定基础。
村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大大激发了周围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改变了以往的等、靠、要和事事都依赖政府的思想,全力发展产业扶贫。两年来,黄义林、张永好等贫困户养起了牛;杨新文、张志元等贫困户养起了鹅;唐性江、张志明、杨新林、杨玉好等贫困户养起了鸡;杨凡应、王康青等贫困户搞起了蔬菜大棚。村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促使该村近两年已发展设施农业100余亩,能人大户成片成规模流转土地1000余亩从事养鱼、经济林木等产业项目,特色产业项目覆盖全部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创建了可持续增收的产业脱贫之路。
“产业+就业”模式实现了大多数贫困户精准脱贫的同时,也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不菲的收入,茶庵街道2015年还是集体经济薄弱村,到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5.2万元,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类似于鲍和赵这样的村干部的示范带动发挥了巨大作用。
(通讯员 / 徐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