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特色种养业发展迅速带贫减贫红利不断释放
作者 / 熊文田 张宏刚
初夏时节,安丰塘鱼美虾肥,塘畔运虾车辆穿梭往来,正是龙虾上市大卖的好时光。
“前几天,我们刚起了1千多斤虾。这种成色的龙虾在合肥、江苏供不应求,每斤能卖60多块。眼下在江浙酒店里的龙虾是论只卖,一两以上的能买到二十元一只。”位于寿县安丰塘镇柿元村的寿县龙云农业种植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梁丰向我们介绍,今年的龙虾抢先上市,卖上了好价钱。
淮南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当前稻渔综合种养是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融合,促进绿色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是我市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大带贫减贫力度的一个缩影。综合体现了“顺应市场需求、立足资源禀赋、尊重群众意愿、保护生态环境”的特色种养业选择标准。
顺应市场需求,可致富
位于寿县工业园区的安徽华祥食品有限公司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省出口示范基地企业和A级信用等级纳税企业以及金融AA级信用等级企业。公司为中国土畜食品进出口商会理事及小龙虾分会副监事长、安徽省蔬菜产业协会副会长和渔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公司的主打产品单冻龙虾尾、冻煮整肢小龙虾、冻煮小龙虾仁远销欧盟、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华祥食品有限公司做小龙虾出口近二十年,见证了这个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对市场前景预测,最有发言权。” 安徽华祥食品集团王文忠介绍,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对生活娱乐社交的需要,小龙虾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被人们青睐,加之其烹饪方法多样以及各种口味迎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特别是当前智能手机不离手,戴着手套吃小龙虾既增加人们体验感,也会促进面对面的交流,因而小龙虾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
近几年,全国各地举办的小龙虾文化节,如合肥龙虾节、盱眙龙虾节、潜江龙虾节,树立小龙虾的品牌形象,其全国消费量节节攀升。全省各地如合肥宁国路、罍街,淮南商贸美食街、六安红街、滁州紫薇龙虾美食街等等以经营龙虾为主题的街区如雨后春笋,不断引爆。再加上小龙虾的加工业和小龙虾副产品业,如壳聚糖提取等产业,也需要大量的小龙虾供应。并且小龙虾也是欧美市场最受欢迎的水产品之一,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国际市场创汇的优良品种之一……凡此种种,需要大量的小龙虾上市,据报道: 2017年全国小龙虾社会经济总产值近2700亿元,市场需求增长了83%。静态测算,国内市场仍有100万吨缺口,意味着有1000万亩的稻虾增长空间,稻虾综合种养潜力巨大。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可持续、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可以实现稳粮增收、一水两用”市农业农村局渔业科负责人介绍,从今年开始,我省提出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计划到2022年,每年新增稻渔综合种养100万亩,每亩水稻产量达到1000斤,亩年产值达到10000元。到2022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600万亩,累计增收720亿元。
近年来,我市就瞄准市场发展趋势,将稻渔综合种养工作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市发展稻田综合种养19.4万亩,比上年8.7万亩增长123%。其中,千亩连片14个,连片5000亩的2个,万亩片一个。成为区域内重要的稻渔综合种养大市。
立足资源禀赋,可做强
梁丰创办的龙云农业种植有限责任公司位于世界灌溉遗产、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安丰塘畔,依托古塘优质的水资源和当地优厚的农业集聚效应,2017年投资600万元,流转了1200土地开展稻田养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最需要的就是水源、水质,淮河横贯淮南全境,形成6大行蓄洪区,涉及两县五区60.7万人,行蓄洪区数、总面积、区内人口分别占全省的28.6%、53.5%、35.7%,加之全市境内瓦埠湖、安丰塘、高塘湖、焦岗湖、蔡城塘等湖泊水库星罗棋布,淮河、茨淮新河、西淝河、泥河等河流纵横,丰富的水资源为发展稻渔种养提供了有利的禀赋资源。
长期以来,我市沿淮行蓄洪区为淮河流域防洪保安大局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受功能定位、产业布局限制,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适应性产业发展缓慢、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贫困程度整体较深等突出问题。2014年全市行蓄洪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10388户26884人,贫困村33个,贫困户数和人口数分别占全省行蓄洪区的30.25%、30.04%,摊子大、人口多、情况复杂,是典型的较深度贫困地区。发展行蓄洪区适应新产业是解决行蓄洪区贫困面貌,变贫困洼地为“产业高地”的有效举措,稻渔综合种养就是行蓄洪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毛集实验区的梓豪家庭农场位于淮河行蓄洪区、焦岗湖畔,水资源丰富。这个家庭农场流转土地390亩,发展芡实和稻虾综合种养。“这几年,毛集实验区依托焦岗湖丰富的旅游资源,每年接待大量外地游客,水产品、农产品卖相好、品质好,特别是梓豪家庭农场生产的芡实和小龙虾供不应求。”毛集实验区扶贫办负责人介绍,农场安排5名贫困户就业,企业每天每人按30-50元支付工资,村里同步给予每个贫困户劳动力每天40元补贴,以提高企业帮扶和贫困户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每个贫困户劳力通过务工,每年可增收1.1万元。
尊重群众意愿,可共赢
在窑口镇峰伟稻虾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千亩稻田养虾基地旁,窑口镇分管扶贫的副镇长江雪高兴地向我们介绍, “别看水面平静无奇,水底下可藏着金呐!” 峰伟稻虾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窑口镇陶圩村,一湾堰北支渠将安丰塘优质水资源积聚在这里。该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带领部分村党支部书记、贫困户代表多次到先进地区实地考察,并组织召开多层次座谈会,大家一致认为,稻田养虾风险小,投入少,收入高,前景好,再从外面引进先进技术,不愁带不富一方人。
说干就干。窑口镇镇迅速制定出“由镇主导推动、村组织发展、市场主体流转土地经营,带动贫困户脱贫”的稻田养虾产业发展意见,配套水利、农业等基础设施,出台奖补政策,先后在陶圩村流转1000多亩土地发展稻田养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往年一麦一稻,遇上风调雨顺的年份,忙活一年每亩地的收益也就1000元左右。”江雪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换成稻虾共作模式,虽然每年只种一季稻,但是由于采用绿色种植方式,价格比传统稻米高出不少。再加上龙虾的收入,每亩可增收近2000元,较以往传统的养殖或种植模式,既节约土地又增加了产量。”
“现在我在公司务工,每天有90元的收入。每天喂喂虾、扎扎网,活不重,还不耽误回家做饭照顾家。”贫困户陈如祥由农民变成农工,收入稳定,脱贫自然不是问题。
合作社流转10户贫困户近百亩土地,带动当地近100多人就业,其中一半以上为贫困户,通过打出安排务工、流转土地、技术帮扶这些扶贫“组合拳”,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公司里统一提供虾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开展病情防治、统一销售,我只需要做点体力活就行了。”贫困户祝应洋过去在外打工,一年挣不了多少钱不说,家里田荒地荒,无法顾及家人,去年他将家中的12亩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当年就拿到一千多元土地流转金。合作社聘请他帮忙干些埋水管、种草、挖沟、投虾苗、喂虾子等活,按日计薪,及时结算。“这些活都比较轻松,也没有固定任务,每月可挣两千多元,我们的日子过得有奔头了。”祝应洋的语气里,满是脱贫的信心。
通过峰伟稻虾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动,群众在水田里挖到了致富的金子,一个产业,企业有劲头、群众有奔头,集体有甜头,几方共赢,当然蓬勃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
近几年,在省内外的商超里,有一种叫做“文巧”牌虾田大米备受追捧,12元/公斤的价格也抵御不了人们对它的“绿色心情”。“文巧”牌虾田大米是寿县文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00亩稻虾综合种养田里的“有机米”,这种不使用农药和化学肥料的大米,当然受市场欢迎,仅此一项,每亩就可增收2000元。
因为稻虾田少施化肥、不打农药,充分利用了残饵、粪便等,使得水稻不减产,同时生产出了有机大米“稻虾米”,目前市场上稻虾米售价超过 10 元·kg,远远高于单纯用化肥、农药等种植的水稻。
“稻田养虾,利用了生物间的互利互惠生态原理,同时加快了物质循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稻虾综合种养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一是小龙虾活动可以改善了土壤结构;残饵及小龙虾粪便等提高了土壤肥力,因此化学肥料施用得以减少,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二是就稻田水体而言:水稻生长过程中可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降低水体氮磷的含量,使水体富营养化降低,因而减少对周围的污染;三是就杂草防控而言:研究表明,小龙虾是杂食性动物,稻田杂草为小龙虾提高了食物,促进了小龙虾生长。同时小龙虾清除掉杂草,减少了水稻的竞争,有利于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因此可以减少农药的施用,也就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最后就秸秆还田而言:目前稻田秸秆焚烧会污染空气,而秸秆还田既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又可以作为小龙虾食物,因此可以较好的减少空气污染。
与此同时,稻田养虾产出了有机绿色的“稻虾米”,满足了人民群众吃得好还要吃的放心的诉求;面对当前小龙虾供不应求的现状,利用稻田产出小龙虾满足了大众对小龙虾消费的需求,稻田养虾也发展出了生态旅游,为老百姓假期娱乐休闲增添了一个选择。
“稻田养虾有较高的效益,提高了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稻田养虾的大发展带动小龙虾苗种繁育、健康养殖、餐饮消费、加工物流、品牌创建、副产品加工等庞大产业链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促进老百姓致富和就业,可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不只促进了扶贫工作的开展,也促进了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2019年,淮南市提前完成了稻渔业综合种养增加10万亩的目标。下一步,我市以落实省农业农村厅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加大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力度,提高稻渔综合种养的效益,加强稻渔综合种养的产业化水平,实现由“稻渔综合种养大市”向“稻渔综合种养强市”转变,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不断释放带贫减贫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