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去茶庵,见证脱贫攻坚战中的嬗变

作者 / 段昌富

茶庵镇位于寿县南部,瓦埠湖南岸。东与炎刘镇隔河相望,南接三觉镇,西邻众兴镇,北抵安丰镇。自古就地处交通要塞,因有人在此搭建庵棚为路人供茶而得名。1949年置茶庵乡,1958年划归三觉公社,1961年置茶庵公社,1983年改为乡。1992年谢埠乡并入,1999年改设茶庵镇至今。辖8个村街,3.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2万人。

茶庵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战国楚考烈王就葬于青云山下。茶庵镇是江淮分水岭地区的重要农业乡镇,也是一个贫困人口覆盖面积广的乡镇。2014年扶贫工作初始时有贫困户2266户6114人。通过上级部门驻村精准帮扶、产业项目带动、政策兜底等措施,逐步走出了一条扶贫、脱贫、不返贫的新路,已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工作目标。截至目前,茶庵镇已有1851户5753人脱贫。随着脱贫攻坚战的不断深入,该镇已逐步走向以现代农业方向为主,以产业园区为辅的新型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2019年5月15日,淮南市委政研室、市扶贫办有关同志和淮南市作协组织的一批骨干作家组成采风团,来到茶庵镇开展扶贫攻坚采风活动。大家在镇党委书记夏先宾、镇长王文军的陪同下,深入脱贫一线,感受到了当地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所做的不懈努力,有幸见证了茶庵镇这场脱贫攻坚战的酣畅淋漓,也见证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美丽嬗变。

建休闲农业园,助民脱贫致富

顺着平坦的水泥路,我们走进位于精神村的绿美景生态观光园,路两旁栽着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罗汉松、香樟等树种。头一天下了雨,我们在田间地头尽情地呼吸着雨后初晴的清新空气和泥土的清香。

我们沿着路来到了桑葚基地。桑葚,是桑树的成熟果实,又名桑枣、桑果、乌椹等。桑葚性味甘寒,具有补肝益肾、生津润燥、乌发明目等功效,自古以来就是百姓常采用的一种利尿,保健,消暑的鲜果,《本草纲目》等多种医药典籍中对桑葚的药用价值和用法有详尽的阐述。

IMG_20190515_095913

现在市场上桑葚有着极好的销量和需求。由于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老百姓们也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的营养健康生活,对平时饮食相关的菜和水果都有了更多挑选的空间。因为桑葚含有大量花青素,对人体有很多的好处,可以防止恶性肿瘤的发生,所以有人不断地夸大它的功效,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多吃桑葚是很有好处的,甚至还延伸出各种保健饮品,如桑葚果汁、桑葚酒等。

这里的桑葚是在大棚里栽种的。现在正是初夏时节,正值桑葚成熟的时候,但采用大棚栽种技术,成熟期要提前半个月,那市场价格比大量上市时的价格要高得多。

走进大棚里,一片生机盎然,一棵棵的桑树挨挨挤挤的,桑果都长在细长的枝干上,成熟的黑紫色的桑葚,尚未成熟的绿桑葚、红桑葚,它们全被绿色的桑叶簇拥着,好像一串串紫水晶。一颗颗紫红色的桑葚,饱满诱人,熠熠闪光。好客的主人端来了摘好的熟透的桑葚,我们尽管小心翼翼地捏着桑葚的柄,但我们的手和嘴最后还是都染成了紫色。

听镇领导介绍,绿美景生态观光园占地780亩,由安徽绿美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合肥市蜀山区结对帮扶,现仍在建设之中。总投资2000万元,建设大棚150亩,绿化苗木500亩,景观桥1座,景观塘30亩,水渠6000米,建成后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农事活动为一体,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0余万元。带动近30户“三无贫困户”,实现年户均增收2000-4000元,同时,该项目可解决近30人常年用工,年人均可获工资收入1.5万元。结对帮扶项目为茶庵镇农业产业发展和种植结构调整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符合现代农村发展,顺应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要求。

发展“稻虾共养”,实现“一田双收”

我们来到碾桥村,远远地就看见写有“之兵稻虾生态养殖基地”字的十个大牌子整齐地竖立在许多方方正正的水塘边,几个工人正在坝埂上抛洒小龙虾饲料。

目前已渐渐进入小龙虾消费的旺季,小龙虾已成为市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味,深受大家喜爱。如今,小龙虾供不应求,而生态稻米也深受市场追捧。

“稻虾共养”是种植技术和养殖机制的“套种”,在稻田里养小龙虾是一种绿色农业种养模式。它是利用水稻田特性,“共养”水稻和小龙虾,种一季水稻,养两季小龙虾,来增加亩产效益。通过这种模式,一方面水稻可以为小龙虾提供生长栖息场所,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也为小龙虾提供饵料,而收割水稻后的秸秆粉碎还田发酵,也能成为小龙虾天然饲料;另一方面,小龙虾可以摄食稻田中的杂草、害虫,产生的排泄物又成为水稻的有机肥料,改善了水土,互依互补,促进水稻生长。

由于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稻虾共生”种养模式生产出来的大米,米粒饱满香甜,品质更安全,而小龙虾生长得更洁净、肉质也更美味。“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这一静一动,铺陈出了稻田中最美、最灵动的画卷,而这也正是“稻虾共养”生态种养模式的生动写照。“一田两种,一水两用”,这样的生态种养协作达到了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的效果,实现了农业发展与保护环境双赢。

IMG_20190515_110942

外出创业人士杨之斌返乡流转了200余亩土地,个人投资100万元创办了稻虾共养基地,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了土地收益,为全镇的土地流转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稻虾综合种养,讲究的是稻虾共生的关系,这听起来简单,但要小龙虾和水稻和谐共生却并不容易,时机掌握不好的话,小龙虾反而会破坏水稻秧苗。杨之斌向大家介绍,水稻刚插的时候要把大龙虾卖掉,留小虾苗,它就夹不了稻秧了。等水稻种下半个月之后就可以放大龙虾入田了,大虾可以帮助水稻在田里清除杂草。有虫卵的时候,就要把田水加高。虫卵一般都生在稻子根部,加水后,龙虾就能把虫卵都吃掉了。这样一来,稻田里就不用打农药和除草剂。平时喂龙虾的饲料都是菜籽饼、黄豆饼,这既可以肥水,也可以肥田,还有龙虾的粪便,这都是水稻生长最好的天然肥料。

由于稻虾综合种养技术因为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以及收益高的极大优势,淮南市扶贫办、市人社局多次联合举办了全市稻虾综合种养扶贫培训班,将贫困户带入产业链中,为贫困户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增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将外部帮扶和内生动力有机结合,让产业与贫困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得扶贫产业更有生命力。

“之兵稻虾生态养殖基地”还与寿县如今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合作,不仅解决了农副产品的销路问题,同时也帮助30余名贫困村民实现了就近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镇领导介绍说,下一步将采取政府引导、项目扶持、示范带动等多项举措,积极引导其他贫困户来发展“稻虾共养”模式。

培育龙头企业,推动经济发展

寿县如今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坐落在茶庵镇工业园区,成立于2003年,是以淡水产品、畜禽休闲食品加工销售为主的规模企业,曾多次荣获市百强企业、县优秀民营企业、县工业企业20强等称号,是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公司现拥有800平方米标准化无菌加工车间一幢,一条全自动标准化生产线,冷库日速冻能力30吨,年综合加工能力2000吨,产品远销欧盟、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如今食品公司在自我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始终没有忘记帮扶济困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融入茶庵镇脱贫攻坚战中。

IMG_20190515_103834

我们抵达如今食品公司大院时,董事长、总经理贾如金等人热情接待了我们。公司领导向大家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史和生产经营情况,尤其详细介绍了公司自2016年被确定为茶庵镇扶贫开发基地以来的产业扶贫情况、扶贫车间建设情况以及贫困职工增收脱贫情况。公司先后为碾桥村堰头、油东等村民组累计资助10万余元,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难问题;采用“公司+基地”模式,收购龙虾养殖基地产品进行深加工,以产业发展的模式积极有效地带动贫困户脱贫;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吸纳27名贫困户就业,并给予贫困人口上浮5%的务工工资;2018年,公司用于带动贫困户脱贫资金多达100万元,促进130户实现增收。

大家听取完情况介绍后,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公司的展板,参观了公司整个厂区厂貌,以及龙虾收购、清洗、分检、烫制、加工、冷冻和虾壳脱水烘干等流程,大家认真听取和记录,不时地询问细节,潜心体验感受,近距离地观看龙虾仁加工的过程。

IMG_20190515_104752

瓦埠湖,是安徽省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位于寿县城东南,茶庵镇就位于瓦埠湖南岸。瓦埠湖水质及水生产品天然无污染,盛产素有瓦埠湖“三秀”美誉的银鱼、刀鱼、瓦虾,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自古就为贡品。如今公司生产的龙虾仁、银鱼、鳝鱼、河蚬肉、干毛鱼、风味鱼等“瓦埠湖”牌系列水产品,受到国内外顾客的赞誉,享有良好的信誉。

随着国家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如今食品公司进一步强化了生产规范化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更严格的检验措施和规章制度以保障食品安全卫生。相信如今食品公司会定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进一步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在产业扶贫上进一步助力脱贫攻坚,加快推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全面脱贫。

打造美丽乡村,共建美好家园

站在前进中心村口,让我们眼前顿时一亮,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村落,一座大理石碑树立在村口,上书“前进中心村”五个大字,背面镌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一条干净宽敞的村庄大道通向村内各个角落,放眼望去,那一栋栋统一规划、布局有序的两层别墅坐落在道路两旁,红色的外墙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闪光。周围的绿化带都种上了香樟、广玉兰、桂花等树木,花坛里植了草坪,种上了知名的和不知名的花草。走近一户人家,铝合金的门窗,封闭式的阳台,别致的小院,院子里搭着凉亭,亭子里悬挂着吊椅,人坐在上面悠荡开来悠荡开去。各色的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小路的两旁是石凳,和院子里栽种的花木盆景、奇花异草相映成趣,让人赏心悦目。

IMG_20190515_101503

令人惊叹的村中居然还有一个面积很大的湖,源头来自大别山,湖水绿汪汪清亮亮的。湖面上建有木栈道,远处一条木栈道直通向湖心的一座凉亭。湖岸道路两旁的绿化带里,栽满了香樟和各种花,这一种花还没谢,另一种又开了。微风从湖面吹过来,神清气爽,一眼望去,满眼绿色,氤氲着浓浓的乡愁。站在栈道上,看着眼前农家绿荫环绕的别墅,泛着粼粼波光的湖水,一幅和谐静谧的乡村画卷在大家眼前铺展开来。

近年来,茶庵镇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心村进行改造提升,规划面积16.22公顷,由改造区域和新建区域两个区块组成,共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村内设施有村民服务中心、幼儿园、小学、卫生室、文化活动娱乐场所、健身广场、休闲步道、五保之家、超市、停车场、公厕等,是配套齐全、舒适宜居的农村新型社区。在当初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生态、节能、环保作为建设的第一理念,并贯穿其中,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资源利用的节约化、人居环境的生态化,让农民也享有城市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从而探索出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模式。2016年被评为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点。

IMG_20190515_102152

天蓝水清,田园风光,美丽乡村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走在初夏的风里,徜徉在中心村宽阔的道路上,看着整齐的两层别墅,一幢又一幢,一样的布局,一样的墙色,一样的绿化,一样的美观,让久居城市的我们对眼前美丽乡村的景致啧啧称赞,让我们的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震撼和冲击。

乡村是一首诗,拥有着土地深沉的韵味;乡村是一幅画,散发着果实成熟的气息;乡村是一首歌,演奏着劳动欢快的旋律。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脱贫攻坚,寄托着广大农民的致富希望;乡村振兴,承载着广大农民的美好梦想。“产业富,乡村兴”,茶庵镇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统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坚持一切政策向脱贫攻坚倾斜,坚持一切要素资源向脱贫攻坚集中,带领大家一起装点广大农村百姓的新生活,美丽嬗变正在进行中。

IMG_20190515_102210

【作者简介】段昌富,民建会员,文学学士,八公山区人大常委,中学教师。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淮南市作家协会理事、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会理事、八公山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八公山文学》执行主编、《取燧》校报编辑部主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