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余顺福老汉的脱贫之路

安徽网淮南频道讯   “今年养了200多只鸡和鸭,年底一售完,纯收入能有一万元。还有两亩多莲藕,从入秋开始断断续续能卖到年,还能收入五千元。”寿县堰口镇高王农村贫困户余顺福信心满满地说。提起种饲养户余顺福和朱冬花夫妇,在当地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和老伴靠自己辛勤劳作改变全家命运,战胜了命运的不公,赢得了邻里乡亲的称赞。

今年69岁的余顺福和老伴朱冬花,在发展种养殖之前没有固定经济来源,只靠种点农田维持生活,日子过得浑浑噩噩。他老伴朱冬花又是一位残疾人,不会做事,但是余顺福带着她教她怎样给鸡鸭拌饲料,怎样给鸡鸭上水喂食。每天一大早,余顺福都会带着老伴提着玉米饲料等走进了养鸡地。朱冬花熟练地向鸡群抛撒玉米粒,鸡会迅速围拢过来,又到后院喂食鸭子。据了解,余顺福家200多只鸡鸭都是散养在自家房前屋后塘边,生长周期6至8个月,体重能达到2.5斤至3斤,除了吃谷物、玉米等,还吃虫子、青草,他养的鸡肉质鲜香、嫩滑、无腥味、软滑多汁,营养丰富。2014年以前,他夫妇因不会发展经营,欠了数万余元债务。村里人看他家生活条件清苦,纷纷想拉他一把,经过介绍 ,余顺福打过零工,以此维持家庭基本生活开支,但都未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现状,他很苦恼,也很迷茫。由于残疾且家庭非常贫困,村两委把他家纳入兜底脱贫对象。“自从我家被确认为贫困户后,镇村干部多次打电话和我说脱贫的事,说发展产业的事。”余顺福说,扶贫帮扶干部和村包组入户了解情况,提出结合村情实际和个人意愿制定脱贫项目。了解到他之前还有点养鸡鸭技术,与他结对的扶贫干部提出,让他通过养鸡脱贫致富。又帮助他家屋后空置水塘种植莲藕。

听说有这样的好政策,还有帮扶干部的大力帮助,余顺福心动了,也行动了。“我一定要干出一个样子来。”余顺福下定决心。为此,他起早贪黑,建鸡舍,学技术,付出的是常人几倍,但他心里乐滋滋的。买好鸡苗和鸭苗的当天,余顺福和朱东花从白天开始,一直忙到次日凌晨。养殖期间,村干部、产业扶贫技术指导员也多次来到他家慰问,详细了解养鸡方面遇到的困难。从陌生到熟悉,从熟练到精通,余顺福的养殖技术进步飞速,鸡鸭的养殖逐渐步入正轨。在他的精心呵护下,鸡苗鸭苗成活率高达90%以上,净收入达一余万元。

“我和老伴现在干不了重活,只能种植莲藕、养养鸡鸭,今年养的200多只鸡鸭,按照市面的价格,每只鸡可赚到30元。”说起以后的日子,余顺福话语充满力量,信心满满。“余顺福和朱冬花是贫困户也是残疾人,能把种养殖业发展成这样,我们真是打心眼里佩服。”见过余顺福夫妇的人,都被他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

寿县堰口镇高王村目前共贫困户149户,该村通过扶持种养植产业,助力126户贫困户完全脱贫,剩余23户贫困户预计今年年底能够几乎全部脱贫。通过制定扶贫规划和措施,同时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线上线下拓宽销售渠道和种养技术,高王村村民产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脱贫攻坚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了。

(通讯员 / 刘龙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