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赵鸿冰
双桥镇位于淮河南岸,距古城寿县西南12.5公里初,济祁高速寿县出口3.5公里,是清代帝师孙家鼐的家乡。境内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楚王斗鸡台、袁家老坟以及孙厂孙家鼐纪念馆等丰富的人文景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6万多双桥人民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在115平方公里富饶的土地上,谱写出美丽乡村和脱贫攻坚的绚丽画卷。
荷香十里看孙厂
孙厂中心村位于寿霍路西侧,距县城仅5公里,境内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孙家祠堂,是清代帝师、京师大学堂创办者孙家鼐的家乡。
围绕着孙家祠堂这一人文景观,双桥镇结合中心村整治,投入资金对道路进行硬化,村庄的房前屋后进行绿化、亮化,安装太阳能路灯,新建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牌,对祠堂东侧的两处水塘进行清淤,种植了荷花。靠近祠堂的人家,大门上贴着“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的通红春联,让人感受到状元家乡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时值仲夏,满塘荷叶田田,荷花散发出朴素而沁人心脾的馨香,让人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
在双桥镇和孙厂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孙家祠堂已被打造成3A景区,成为人们拜谒先贤,感受孙氏家族文化的著名研学目的地,受到海内外宾客的青睐,每天游客络绎不绝,也带动了本村群众发展相关产业,促进了脱贫致富。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双桥毗邻县城,寿霍路穿境而过,济祁高速寿县出口坐落境内,南距世界农业灌溉工程遗产安丰塘15公里,显著的交通区位优势,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些大投资大项目纷纷落地双桥,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目前,县工业园九龙拓展区覆盖全镇4.5平方公里,拓展区内有规模以上企业3家:国能寿县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安徽红苹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寿县永良粮油食品有限公司。
中央储备粮淮南直属库有限公司总部位于双桥镇,资产规模41亿元,20.6万吨粮食仓储设施项目占地225亩,建筑面积60873平方米,建设高大平房仓10栋35个廒间,配套建设智能储粮、绿色储粮等设施和附属辅助工程,功能完备,配套齐全,设施先进。2017年8月开工建设。目前,一标段12万吨仓房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二标段8万吨仓房及所有附属辅助设施推进顺利。整个工程竣工后,将敞开收购农户手中的粮食,把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缓解寿县卖粮难问题,带动大米加工企业共同发展。
2017年12月12日,总投入8亿元的寿县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开工的礼花揭开了未来双桥镇经济发展、大项目建设的序幕。为推动寿县精准扶贫、产业扶贫,促进寿县畜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7年6月寿县人民政府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寿县温氏畜牧有限公司总部落户双桥镇,先行在在双桥、正阳关、涧沟设有养猪场,近期,初步谋划在全县推广建设,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上市肉猪80万头,年产值约16亿元,可带动800户家庭农场实现增收致富。
大庇滨湖百姓俱欢颜
在车流不息的寿霍路双桥街道东段,崛起了一座座造型优美的楼房,楼房之间的绿化和硬化正在紧张的施工中,不久的将来,一座美丽的农家新村就会给更多的迁建农户带来快乐和幸福感,这就是投资1.3亿元的双桥镇居民迁建工程,搬迁入住635户,人口2600人,集中建房提升了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改善了原来位于瓦埠湖和寿西湖两大行蓄洪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带动了镇域经济的发展。
脱贫不能等靠要,自力更生更重要
在双桥镇大郢村村民组,宋恩联饲养的300多头羊有的在吃草,有的在反刍,有的互相扯欢。说到如今的收获,宋恩联打心眼里感谢镇村对他的帮扶和支持。
宋恩联是2014年识别的贫困户,他说,我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只好选择养羊。当时缺乏资金,多亏了镇、村领导,2016年初给我贷款4万元,让我看到了希望,增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宋恩联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他说,养羊的饲料都是种植草皮的边角料,加上自己采的青草、树叶,喂羊没有多大投入,一年下来,成年活羊可卖3万元左右,生活基本没有问题。
像宋恩联这样的贫困户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走出困境的,在双桥镇的贫困户中比比皆是,还有很多。
王庆中夫妇俩都是洪楼村的残疾人,王庆中是4级残,家属2级残,有一个孩子。作为双残户,要想摆脱贫困,要付出比平常人更多的艰辛。村里根据贫困户的评定标准,把他家定为低保户,享受一定的生活补贴,这让王庆中十分感动。但他不愿坐享其成,一心想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增加收入。王庆中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2017年加盟了邮政电商行列,开了淘宝小店,实行实体加电商的经营模式,每月都有1千多元的收入,春节期间,网上订单更多。实践证明,只要精神不滑坡,点子总比困难多。
杨台村台西村民组李中喜今年40岁,是聋哑人,妻子是侏儒症,育有一男一女,已经上初一、初二。家里还有七、八十岁的两个老人,生活十分艰难。村里对这一户十分关心,给李中喜家办了低保和残疾证,能够享受的扶贫政策应享尽享。即使这样,也无法改变他家的贫困状况。李中俊是李中喜的弟弟,今年33岁,没有坐视兄长的困难不管,投入5600元鸡苗,帮助李中喜养了3000多只鸡,有望帮助兄长走出1困境。李中俊深有感触地说:脱贫不能等靠要,自力更生更重要。李中俊的话也道出了许多希望自强自立的贫困户的心声。
洪楼村王道远户,2014年识别为贫困户,于2018年脱贫。王道远原有一个幸福家庭,自己参军入伍,退伍回家想好好发展生产,不料得了白血病,不能劳动,每月花费约3000元药费。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其父王志安患食道癌,这对于一个本就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一家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健康扶贫政策给一家人带来了福音,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今年,王道远父母扩大养殖规模,生猪达到65头。王道远母亲说,国家的政策好,我们赶上了,以前穷,看着周围的人都富起来了,自己还顶着贫困户的帽子,我心里也不是滋味,脱贫最大的动力还是要靠自己,今年养了那么多头猪,国家还有补助,一定能实现脱贫。
脱贫攻坚架金桥
双桥镇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来,共投入基础设4500万元, 2019年投入851万元修建村村之间、组组之间、户户之间道路,全面提升了群众的出行条件和居住环境,也大大改变该镇基础设施面貌。持续推进产业扶贫,共投入资金2190万元,发展特色种养业,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自食其力,实现自我增收;建立扶贫车间、扶贫基地,带动更多贫困户就业、受益,有效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推广金融扶贫,坚持精准方略和户贷户用户还方向,瞄准有评级授信、有劳动能力、有贷款意愿和产业发展需求的贫困户,创新推广扶贫小额信贷“一自三合”模式。切实做好光伏扶贫,全镇共有村级光伏发电站16座,分户式光伏电站115户,全部并网发电。认真落实教育扶贫,抓好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坚决杜绝因贫辍学;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确保“资助、建档、关爱”全覆盖,实现教育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实施健康扶贫,保证 “351”、“180”等医疗保障政策落实到户落实到人,实行“一站式”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推行无押金、即时报销制度,更大限度惠及贫困人口。
双桥镇脱贫攻坚以来取得的成就和成效,是建设“南工北旅生态县”的生动实践,是奋力开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寿县的缩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让我们祝福双桥的明天会更美好!(赵鸿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