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风雨兼程,70年春华秋实。70年来,凤台县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经历了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县,到煤电工业大县,再向经济转型强县迈进的跨越发展历程,谱写了一部浓墨重彩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3772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272.3亿元,增长722倍;财政收入从1949年的223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41.3亿元,增长1852倍。尤其是近年来,凤台县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城等荣誉称号,开创了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凤台新局面。
70年,城乡统筹展新颜
新中国成立初期,凤台县满目疮痍,百废待兴。1977年1月20日划属淮南市管辖,此后,凤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城市修补,统筹实施乡村建设,在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道路上迈出新步伐。先后荣获全国园林县城、全省首届十佳环境优美县等荣誉称号,在皖北地区率先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全省卫生县城称号。
近年来,凤台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城乡统筹为抓手,强建管、提功能,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
建设宜居城市。统筹推进实施老城区综合改造、凤凰湖新区建设、河东片区发展,中等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8.3万人。3条省道、5条县道全部升级,济祁高速、淮河二桥投入使用,商杭高铁加快建设。完成老城区14条主次干道“白加黑”改造,加强城区农贸市场、公共停车场、公厕等公共服务配套。推进文化“四馆”布展工程。凤凰湖新区路网基本形成。规划安置8万人的凤凰湖采煤塌陷搬迁安置区建设有序推进。凤凰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及配套设施PPP项目稳步实施。尤其是去年以来,启动实施“城市西进”重大专项,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改,重点谋划凤城大道西延、置五路南延、外环通道(顺通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县新医院等重大项目。加快淮河路以南片区、西部垃圾电厂改扩建工程、新区路网管网一体化、斜路陈棚改建设。
聚力乡村振兴。按照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加快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实施。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2亿元,建设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76个,荣获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2个,建成特色精品村5个。新集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重点镇称号。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65个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建成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6个,完成1.7万户农厕改造。持续实施农饮水安全工程,44万余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加强城乡管理。建立大城管体制,城市管理实现系统升级。开展“三线三边”整治,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有序运营,初步改变城乡卫生脏乱差形象。特别是今年以来,强力推进“两治三改”,整治违法建设3.6万平方米、违法用地219.5亩,改造老旧小区10个,开工棚改安置房600套。开发区遗留问题棚改项目全面复工。完成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建设道路1054公里,村道在村村通的基础上实现新一轮全面升级,外联内畅大交通格局形成。全面建成县、乡、村三级公路路长制管理体系,落实农村公路分级管养责任,提升农村公路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积极谋划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截至目前,全县采煤沉陷区在建安置房11609套,搬迁入住24796户、61432人。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完善新建商品住宅房价格备案管理,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
70年,转型升级强工业
解放前县域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466万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7%。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一轰而上的工业企业猛增到近千家,后因严重脱离实际又一轰而下。仅剩阜阳地区在县内办的几家工厂,后交给凤台管理,成为县内的工业基础。1978年后,全县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1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70亿元,比1949年增长近5794倍。
近年来,凤台聚焦转型提质,致力多极支撑,依托原有工业基础,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
高位建设转型平台。凤台经济开发区顺利进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河东自来水厂建成,污水处理厂投运,铺设污水管网14公里。园区集中供热和城区中水利用、排水(污水)、三角地带路网等规划编制完成。出台标准化厂房管理办法,3.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成投用,12万平方米工业厂房“腾笼换鸟”,入驻新引进项目6个。受淮河岸线“1515”政策限制,今年我县提出大力实施“开发区北上”战略,调整部分工业用地指标至凤凰产业园。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开发区发展主方向,引进华丽硕丰?凤凰光电科技产业园、徽鹏高端智能终端制造产业园、中玻光电、赛乐普制药等重点项目14个,总投资19亿元,推进园区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开发区基础设施PPP项目完成国家财政部批复公示。启动桂集、凤凰产业园融合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综合配套承载能力。谋划建设凤台新港,打造江淮航运综合交通枢纽。
大力促进产业升级。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契机,突出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功能。把非煤电产业作为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突破口,煤炭、电力、农副产品加工、建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六大产业形成规模。今年以来,“两新”企业达43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达1.1亿元,增长12.1%;战新产业总产值5.9亿元,增长15.4%。加大规上企业培育力度,通过打造平台、政策支撑,推进企业创新、跨越发展,力求以规上工业企业的增长,带动非煤产业发展壮大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一区多园”为平台,大力发展先进智能制造业和煤矿开发伴生资源利用产业。推进煤矸石、粉煤灰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关店循环产业片区、凤凰循环经济产业园绿色建材项目开工建设。与浙能集团共建2000亩智能制造产业园,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示范区。特别是去年以来,着力做大电力装备产业园等园区,加速安讯光电、旭钰光电等高端制造项目集聚发展。经济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获省级认定。市级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新入驻企业8家。四德节能智能化防爆冷冻过滤机组获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证。紫杉肽原料药列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海锂子、硖石智能科技两企业成功申报省级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凤台首台智能工业机器人赴徽商大会参展。谋划实施杨村煤矿深部煤炭地下导控气化开采、提氢及燃气耦合发电示范项目,打造面向长三角的现代能源基地。
持续强化招商项目建设。今年,我们根据招商形势的变化,及时谋划招商引资政策和体制机制文件修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凤台县招商引资信息收集和客商接待等八项工作机制实施细则》等招商引资“八个文件”、“八项机制”。根据新修订的招商引资政策和体制机制规定,在上海、深圳、合肥成立驻点招商小分队,及时跟进服务推介项目,推动成果落地见效。建立包含重点洽谈项目、重点项目、重大专项、重要经济指标的“四重”工作层级调度机制,县级领导包保重点项目,有效推进总投资223.9亿元的110个项目建设提速。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土地和资金瓶颈,注重靶向发力,充分利用增减挂钩指标,保障土地供给,发挥州来集团等投融资平台作用,为项目建设筹集更多资金。今年,累计出让土地32宗,面积2651.8亩。积极调整优化政府投资项目,将主城区西进、开发区北上的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PPP项目库。积极参与世界制造业大会、进博会等会展招商。按照“四个一”规定,强力推进项目洽谈、签约、落地工作。SMT贴片及民商用显示整机组装、西商冷链物流园等35个项目成功签约,金伦光电、锂电池盖帽生产等20个项目开工建设。截至7月底,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70.3亿元,引进亿元以上内资项目资金52.5亿元;截至目前亿元以上省外项目资金达50.2亿元。
70年,深化改革精农业
凤台历来以农业为本,农业在整个经济领域中占据主要地位。在解放前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只搞单一的粮食生产,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发展极其缓慢。到解放前夕,全县播种面积311.2万亩,粮食总产量14.5万吨,单产44.6公斤,人均粮食133.7公斤。解放后,广大农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走上了集体经济的道路,贯彻执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政策,艰苦奋斗,粮食生产大幅增产。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到2018年,粮食总产达63.7万吨,比1949年增长4.4倍。
近年来,凤台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生产。
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完善各类水利工程设施,永幸河枢纽拆除重建、凤凰湖排涝站等水利工程建成投用,沿淮最大的西淝河泵站拆除重建,千年水患彻底根除。持续推进农田水利专项规划,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1000亩、高标准基本农田3万亩。农业“两区”划定试点率先完成。土地托管、“十统一”模式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3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荣获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称号。
产业发展不断加强。实施粮食绿色模式攻关,推广名牌农产品、稻麦专用品牌粮生产、稻渔综合种养新业态新模式,15万亩糯稻基地获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73.6%。开展“三品一标”认证,马店糯米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凤台徐桥”糯米粉位列全国行业十大品牌榜首,凤台首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凤台平菇”注册成功,“凤台淮王鱼”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凤台糯米微电影登上央视7套。今年上半年,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5个,新增农民合作社58家、家庭农场67家。荣获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
农业创新全面推进。累计投入各类资金4.31亿元,支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顺利通过科技部首轮验收。积极申报省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大农业科技园孵化器扶持力度,示范推广农业生产新业态新模式5000多亩。陆续引进州来绿港智能农业园、中山杉育苗基地等子项目入园。粉丝厂、醋厂等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有序推进。与深圳极飞学院合作,建设省内最大植保无人机培训基地。
70年,努力创新优三产
新中国成立初期直至上世纪70年代,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随市场繁荣而日益兴旺,进入发展快车道。进入21世纪,在发展传统商贸饮食、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基础上,金融、保险、通讯、运输等新兴服务行业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着力推进凤台转型发展,累计完成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241项深化改革任务,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招商力度,优化营商环境,第三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些支撑经济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诸如电子商务、房地产、快递物流、教育、医疗卫生等快速崛起,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行发展,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
去年,新增限上商贸流通企业19家、规上服务业企业1家。服务业增加值77亿元,增长6.1%。10家企业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71.2万平方米商业楼盘开工。电商进农村全覆盖巩固提升工程深入推进,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电商销售全覆盖,实现电子商务平台与快递服务平台“多店合一”。与合肥电商企业“九个挑夫”公司合作,全力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县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运营,电商“两园”入驻企业24家,线上交易额4.8亿元。积极推进电商示范村镇创建,升级改造已有的15个电商网点。荣获全省农村电商巩固提升工作示范县称号。
鼓励业态创新,加快发展健康养老、家政服务、体育健身、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茅仙洞景区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积极筹办各类文体赛事,形成以消费引领升级、服务拉动增长的新格局。
70年,凝心聚力惠民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低下,百姓生产生活资源匮乏,教育、医疗非常落后。1950年,凤台县医院仅有门诊房屋19间,医疗人员21人;1956年成立凤台县教研室,仅一位研究员;其他的社会事业方面发展更是几乎为零。进入21世纪,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70年来,我们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即将迈向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大力实施33项民生工程,人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脱贫攻坚精准实施。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下足“绣花功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1.68万人成功脱贫,38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由3.72%下降至0.08%。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实施项目119个。贫困村产业扶贫基地、特色种养业达标率100%,贫困户产业扶贫项目覆盖率100%。建成就业扶贫驿站、扶贫车间、扶贫基地5个。发放贫困户小额扶贫贷款3342万元。今年以来,贫困人口享受医保“351”“180”政策10653人次,补偿2006.9万元,实际补偿比88.2%。全力推动凤台石台“好戏连台”,积极落实帮扶石台县脱贫任务,组织“万人进石台”等活动,七都镇“凤台大桥”建成通车,高质量完成结对帮扶政治任务。
生态环境狠抓不放。坚持铁腕治污不放松,把生态保护作为贯穿始终的民生工程。投入资金6亿元,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荣获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称号。全面落实河、湖、林长制,水质断面达标比例100%。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集中整治,集中清理沿淮煤矸石垫层16万吨。修复土壤1000余立方米。开展散状物料、“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行动,查封、整顿非法砖瓦窑厂50座、拆除37座。推进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实施市场化收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以上,实现全年全面禁烧目标。全面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人工造林6158亩。新增绿地95万平方米、改造45万平方米,新建街头游园3个、城市绿道10公里。建成中山杉繁育基地暨济祁高速森林长廊40公里、3200亩。
和谐社会共建共享。今年以来,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攻坚行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省级挂牌督导创新县。一中新校区、凤凰医院等一大批公共服务项目投入使用。八里塘安置区新建幼儿园项目土建完工,实验三小教学楼主体完工。县人民医院新址工程等一大批项目有序推进。实行智慧医疗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成签约18.1万人。及时兑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补偿。全县信访形势平稳向好。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破获案件141起,抓获涉黑涉恶类嫌疑人317人,有力维护社会稳定。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张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