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熊文田
“千万不能低估贫困群众战贫求富的斗志和智慧,他们是这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主力军。”这句话,在淮南西北边陲的潘集区贺疃镇能得到很好的印证。
贺疃镇北与蒙城县、怀远县隔茨淮新河相望,西北与凤台县接壤,可谓“鸡鸣闻三县”。看似四通八达,却是偏远之极,基础设施差、人均耕地少,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用贫困户关廷春的话说:“实在是没办法。”
今年49岁的关廷春是贺疃镇古路岗村人,这个村在是淮南最西北的地方,20多年前,当土地刨食实在解决不了一家老小的温饱问题的时候,“实在是没办法。”的关廷春背起行囊和同龄人一道,踏上了打工之路。
南下北上的几年打拼并没有给老关带来生活上太大的转变,但2010年的一场车祸,造成关廷春腰部以下失去知觉,彻底把他家拉到了贫困的绝境。当时,两个儿子正在上中学,老关的受伤不仅让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巨额的治疗费还让家庭承担了不少外债,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严重的困境。2014年,在精准识别中,关廷春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当贫困户又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我不能等着国家救济,要想办法脱贫。”一方面是家庭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是战贫求富的斗志,关廷春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压倒,他一直思考自己家的图变之路。“水蛭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早在2011年,关廷春开始试着养殖水蛭。当时,很少有人了解水蛭产业,细心地关廷春就发现市场上有人收购水蛭,且价格不菲。他开始挖了7分地的水池,动员2个儿子每天到野外的水渠抓野生水蛭做种,自己也不断摸索养殖技术,水蛭养殖在本镇没有现成的经验,他就上网查、打电话咨询、找专家请教,苦心钻研,经过三年的实践,关廷春慢慢掌握了水蛭养殖和管理的基本经验。
“但是这种小打小敲,改变不了自己的境遇。扶贫政策,为我送来了及时雨。”2014年,关廷春的养殖脱贫路迎来了根本性的转机,特色种养业补贴、健康脱贫政策、技术培训……丰富的扶贫政策为他的养殖事业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养殖场由几分地的小池塘扩大到7亩多的大水面。“当年卖了快3万元,坚持了3年多终于收到效益。”关廷春告诉我们,是好政策帮他坚定了事业信心,2015年关廷春顺利实现脱贫。2017年,镇村又为他解决了8000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帮助他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关廷春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脱贫不忘本,先富带后富。”关廷春告诉我们,水蛭具有多种药用功能,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具有特效。随着心脑血管病人越来越多,加上人们对中药制品的偏爱,对水蛭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价格不断上涨,水蛭养殖市场前景广阔。另外,水蛭适应性强,耐饥能力强,具有极强的抗病力,人工水蛭养殖不受地区条件的限制,可池养、坑养、缸养、桶养等,水中浮游生物,小昆虫、田螺、河蚌、动物血块、蚯蚓、泥土上的腐殖质等都可作饲料,每周投喂一次即可,它具有不占劳力、饲养管理粗放简单,饲料成本低,繁殖率高,适合贫困户养殖,希望带动更多贫困户参与到这项产业中来。
顺利实现脱贫致富的关廷春,看着村里仍有不少人还在贫困的泥沼里挣扎,在黄土地里讨生活,他想起了自己也曾处于贫困阶段的困难生活,决定伸出手帮助他们,村里的村民看着坐着轮椅的关廷春都能通过自我的艰苦奋斗获得不菲的收益,自己也燃起了能够脱贫致富的信心,纷纷向关廷贵学习水蛭养殖的技术。关廷春不仅仅为参与发展水蛭养殖的村民们提供技术支持,而且还为村民们提供销售渠道,经过关廷春的影响带动,全村有20户村民参与了发展水蛭养殖,其中贫困户关廷贵就是一个养殖水蛭的受益户,2016年他开始跟关廷春学习养殖水蛭,当年就试养殖了3亩地的水蛭,关廷春全程无偿地提供技术服务。“这几年,我们村里的十几户养殖户都连年获得丰收,因商品质量优,再加上他帮助销售,亩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我们养殖户个个都乐在心里,对他也是非常感激。”
在贺疃镇,像关廷春这样不甘贫困,主动脱贫意愿强烈,内生动力强劲的贫困户大有人在。在李庄村,我们遇到贫困户杨秀春时,他正在他4亩多地的泥鳅塘里喂泥鳅。当我们问他,喂的饲料为什么要水泡时,他自豪地谈起了自己的“养殖经”,如何配料、如何投食、何时育苗、何时上市,头头是道。他告诉我们,女儿上学有补助,自己养殖有补贴,好的政策让自己没有理由不下劲干,没有理由不脱贫。去年,他纯收入2万元,当年顺利脱贫。
“扶贫不扶懒,扶贫先扶志。动员贫困群众自己愿意脱贫,主动脱贫,做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军,是扶贫工作根本所在。”市扶贫办负责人告诉我们,贫困群众不仅是脱贫攻坚的受益者,更应该是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伟大时代的参与者,攻坚克难的奋斗者,担负起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哪怕从一点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