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更生:芜湖的桥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从古老原始的木浮桥,到现代化的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二者间的差距是何等的巨大与惊人,恐怕难以说清。

然而,长江之畔的芜湖这座古城,却在短短几十年时间,用一座座宛如彩虹般飞越江河之上的先进桥梁,令人信服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芜湖多水,襟江带河,位于长江与青弋江交汇处。一泻千里的长江浩浩荡荡、气势磅礴地依城奔腾;蜿蜒纤秀的青弋江,却不疾不徐、缠缠绵绵地穿城流淌。一大一小两条江,与难以计数的沟渠湖泊,千百年来滋润着芜湖这座江东名邑成为闻名中外的米市粮仓,鱼米之乡。

江河湖泊多,桥自然也多。在芜湖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众多桥梁中,历史悠久,名声显赫的桥当属弋江桥。

弋江桥前身是座古老的浮桥,位于芜湖老城区。浮桥结构简单,建造原始,仅靠两条木船为墩,十来块跳板为梁,行人踩上去摇摇晃晃,令人胆寒。

浮桥虽简易,行走也危险,当年却是芜湖人过河的唯一桥梁。据史料记载,芜湖的浮桥始建于南宋初年,在青弋江上已漂浮800多年,曾被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写进《儒林外史》中,战火与洪水也曾多次摧毁过浮桥。上世纪50年代初,浮桥依然是芜湖人南来北往的主要桥梁,直到1959年浮桥旁才建成弋江桥。

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芜湖的桥越造越多,也越造越大。弋江桥两边上下游先后建起了中山桥、铁桥、中江桥、花津桥、临江桥、沧津桥和三环路桥等,一座座桥宛如凌空的绚丽彩虹,把江城芜湖装扮得多姿多彩。

近年,为了绿色发展,国家开始整治芜申运河,形成长江入沪的叧一条重要水运通道。芜湖人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对青弋江上所有桥梁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的重建。于是,一座比一座美观、一座比一座先进的大桥,相继在青弋江上落成,芜湖的桥随之也跨入全国先进桥梁行列。

仓津桥三桥一体,一来一去两座桥,中间还夹着一座宁安高铁桥,芜湖也因仓津桥的建成而迈入高铁时代。弋江桥充满徽派元素,一面面粉墙,一排排黛瓦,一垛垛马头墙装饰桥身,飞檐翘角地跨越青弋江,煞是壮观。临江桥塔呈鱼形状,耸立于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与古老的中江塔遥相辉映,已成为芜湖的新地标。

其实,最值得芜湖人骄傲的桥是长江大桥。这座让芜湖人魂牵梦绕、热切盼望近半个世纪的大桥,全长达10公里,工程总量及规模均超过武汉和南京两座公铁两用大桥的总和,一举刷新14项全国建桥纪录。2000年建成通车时,芜湖是万人空巷,争相一睹大桥雄姿。

近年,芜湖又建成第二座长江大桥。这是座公路桥,体形轻巧,线条流畅,呈扇形展开的斜拉索宛如巨大的琴弦,在“碧水东流”的长江上,显得分外雄伟壮观。

更令人欣喜的是,芜湖长江三桥也即将建成。这是一座集高铁高速及市域轨道交通于一体的公铁合建桥梁,是“华东第二通道”商合杭高铁的控制性工程。下层为铁路双线跑高铁,上层为双向八车道跑高速。大桥主跨达588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组合式斜拉桥。

几乎与此同时,被誉为“皖江第一隧”的芜湖城南过江隧道已开工建设,而芜湖长江四桥也完成规划。“四桥一隧”,横跨长江,天堑变通途。芜湖的桥,从小小青弋江跨越到浩浩长江,从简易原始的木浮桥,发展到现代化的公铁两用组合式长江大桥,骄傲地跨入世界一流桥梁行列。

芜湖那一座座静卧在碧浪清波上的桥,以自身的存在,见证了历史,见证了发展,见证了芜湖人的生活由此岸到彼岸的沧桑巨变。芜湖的桥,早已融入芜湖人的记忆,是芜湖人烟火人生的一部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