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983年,他18岁。
青春的面庞,
透着淡淡的腼腆。
初来税务所,成沓的税票,
崭新的制服,一切都很新鲜。
身为老税务的父亲叮嘱:
“收税可马虎不得一星半点。”
他默默地想,这是要用一生践行的诺言。
所里大事小事,
他总是冲锋在前。
厚厚的税收文件,被翻看得卷了边。
算盘珠的噼啪声,常常回荡在深夜。
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陪他跑遍了集市乡野。
一本本工作笔记,写满了思考总结。
他还是笑得那么腼腆,当鲜艳的大红花挂在胸前。
1994年,他29岁。
机构分设了,局长征求他意见,
他又憨憨地笑:
“哪里需要就去哪,不同组织讲条件。”
新单位人手少,他就征收、文秘挑一肩;
办公楼条件差,他就电工、瓦匠角色一齐演。
工作流程捋顺了,办公环境敞亮了,
他更是春风满面,望着小院里蝴蝶翩跹。
2001年,他36岁。
局里开展专项稽查,他又是一马当先。
盛夏酷暑,
档案室里的会计凭证码了几面墙。
他常常蹲在地上,一翻就是半天。
汗水成珠滚落,模糊了双眼。
企业老总想请他吃饭,
他严词拒绝。
清风正气,头顶上的税徽闪亮庄严。
税法神圣,公正的天平从未倾斜。
2009年,他44岁。
调任办税服务厅,大家戏称他是“厅长”。
他还是憨憨地笑,
这个“厅长”,真是片刻不得闲。
申报纳税、发票代开、税收减免,
大厅里的人,总是围了一圈又一圈,
税率是多少、带什么资料、找哪个部门,
五花八门的问题,回答了一遍又一遍。
忙忙碌碌的一天又一天,
他也常觉得疲倦,
但读着纳税人寄来的表扬信,心里着实比蜜甜。
2016年,他51岁。
又接过一个任务,
“营改增”的最后攻坚。
不记得太阳什么时候下山,
又眼见它跃出了天际线;
不记得柳树什么时候抽芽,
又茂盛成了浓荫一片。
妻子抱怨他,这么大岁数了还是不得闲。
他依旧笑说,
“年轻人家里负担重,我是老税务,理应多干点。”
系统调试好了,
税种核定完成了,税票开出来了,
大家在欢呼又攻克了一个难点。
却少有人注意到,华发已跃上了他的额边。
2019年,他54岁。
机构改革刚尘埃落定,
他又奔赴减税降费最前线。
从税36载,却好似弹指一挥间。
不曾惊天动地,
他就是税务战线上最普通的一员。
他仍旧兢兢业业,
用青春谱写着共和国税官的诗篇。
“为国聚财,为民收税”,他信守住了这誓言。
“新时代,新作为”,他还要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