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使用手机一二十年了。最早的时候,常用的就是接打电话、收发信息。前几年,智能手机横空出世后,手机成了万能的代名词。它更像一个特殊的人体器官,让人类产生了生活上的严重依赖。
真的离不开手机,也真的要感谢手机。
还是举几个例子说说吧。
去年秋天,我到上海某医院检查摔骨折了的右腿。昔日的一个学生给我联系了专家,预约了时间,让我按时前去门诊。临行前几天,我和单位的同事们说到此事。在我的印象中,在医院排队挂号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记得十几年前,我曾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为了挂上专家的号,三九严冬,我凌晨两点钟就赶去排队,愣是在凛冽的寒风中挨冻几个小时,才算如愿以偿。我觉得,这次肯定要受二茬罪了。没想到,年轻的小李科长听后笑了。她说:“现在不一样了,可以网上挂号。”话没说完,她就热情地帮我操作起来。相距千里,远隔数日,她却在手机上分分钟搞定。我当时还半信半疑呢,可等到门诊那天,面对事实,不得不心服口服。抚今追昔,少受了排队挂号的劳顿之苦,我打内心深处感谢手机。
我儿子工作在上海,自然而然的,每逢节假日,我和老伴就会赶到申城看看孩子们。那天是星期日,适逢上海大学举办第十七届菊文化节,我们决定带孙子坐出租车去逛逛。可在上海打出租车,用小县城的“招手停”方式是不行的,基本上都是使用打车手机软件。好在出门前,儿子帮我下载了软件,教会了我怎样操作。在小区门口,我笨手笨脚地摆弄半天,终于完成操作,顺利地坐车赶到了上海大学。当我们拉着孙子在“篱下赏菊”处流连,在“菊园吐幽”处徜徉,在“群芳献艺”处驻足……再看看孙子蹦蹦跳跳、说说笑笑的开心模样,我在心底里说了声:感谢手机!
我一直不擅长做家务,在厨艺方面,不会做菜甚至买不好菜。有一次,我到菜市场去买猪肉,那个屠户一定是看出了我是外行,居然偷梁换柱,卖给我几斤老母猪肉。老母猪肉不仅味道不好,而且据说吃过以后容易诱发旧疾,所以一般情况下没人食用。那天,家里存有别的菜,我就将买来的猪肉顺手放在冰箱冷冻。过了几天,老伴做菜时发现了这猪肉的异常,就让我找那个卖肉的交涉一下。我很为难,这已经是几天之后,万一他不认账,有什么凭证呢?左思右想之际,我突然想起来,当时是用手机微信付款的。我立即掏出手机,调出相关记录,信心满满地赶到菜市场。铁证如山之下,那个卖肉的果然不声不响给我换了一块优质猪肉。拎着猪肉回家的路上,我想,这件事能够办成,的确应该感谢手机。
我是一个音乐爱好者,自幼喜欢唱歌、拉琴,也曾做过当音乐家的梦。今年元月份,突然产生了写歌词圆梦的冲动。于是,我下载了朋友推荐的“彩色笔记”软件,业余时间在手机上写作。歌词篇幅短小,特别适合用手机来写,而且,有灵感的时候,记录起来也特别方便。因此,无论是坐在沙发上,还是躺在被窝里,我坚持用手机写个不停。不到一年时间,写了几十首歌词,《开一塘荷花等你》《梁家河的窑洞》,相继发表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词刊》上,还有一些被《上海词家》刊登,《淮河岸边》《北国南疆》等歌词被作曲家梁柱、蒋庆乐谱上了曲子,有的即将搬上舞台。盘点自己在音乐文学创作上的收获,感受着手机创作的便利,我不止一次地感叹道:感谢手机,感谢这个拥有手机的科技创新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