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九枚玉: 合肥嬗变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合肥人,我的性格不自觉地带有这里的文化基因。

每每跟外地人介绍合肥的时候,过于低调含蓄,生怕有王婆卖瓜之嫌,也不知道是跟谁客气。在人人都恨不得往自己身上贴金,动不动就商业互吹把一个说成十个的当下,我对合肥相当苛责,往往优点一带而过,不足却大谈特谈。

其实,合肥是一座相当有内涵的文化古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之称。它襟江带淮,秦朝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仅此一点,就已经把世界上大部分城市甩到一边去了。

美洲和大洋洲,是在西方社会进入大航海时代之后才发现的大陆,繁华如纽约、华盛顿、洛杉矶、旧金山,热闹如多伦多、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悉尼、墨尔本……这些城市大多建城不过500年。在我们合肥老资格面前,连小弟弟都算不上。而欧洲的名城,如伦敦、柏林、巴黎、莫斯科、马德里,几乎也都还没有达到2000年的历史。

原来曾经的苛责,是因为我没有文化!如果不展开横向联想,我无法相信合肥有如此的底蕴和气势。多年来,这座城市一直默默发展,不管世界纷繁芜杂,始终安静地做自己。于我,它犹如大地一般厚重,祖辈一般谦和,给我深刻的文化滋养和踏实的安全感。

很少有外地人知道,徜徉合肥的街头小巷,筝笛浦、藏舟浦、回龙桥、飞骑桥、斛兵塘、操兵巷、逍遥津、教弩台、三国遗址公园……每一处地名,都在讲述一段三国故事。

更少有人知道,包公、周瑜、李鸿章、刘铭传、杨振宁等名人,曾经生活于此。

在韩国旅游,经常看到韩国人对着500年的树膜拜,说是国宝级别。我心里默默说:我们合肥有好多,假如把合肥搬到韩国,怕是要被吹破天际吧。

你来或不来,合肥就在这里,从不哗众取宠,也不谄媚邀功,更不咄咄逼人,2200年风雨从容,早已经练达成经典。

不谈历史显得浅薄,总谈历史又略觉幼稚。这次借着网络作家看合肥活动之便,我得以认真仔细端详故乡,终于跳出历史的窠臼,仿佛开了天眼,发现身边宏大新奇的美丽世界,惊奇惊艳之余,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们脚下这座城市,在浮躁浮夸的世相里,仍然能摆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经过持之以恒潜心耕耘,默默成长壮大,合肥的别样才美终于外现,被世界认同。

“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历史人文积淀深厚的合肥,现在以科研创新作为自己的品牌和方向,这是一次非凡的嬗变,表达城市管理者大气磅礴的格局。

而大科学装置的保有量,科研院所的数量,城市每年所出的科研成果以及中科大在海外的声誉,早已经成就合肥中国第一个科技示范城市的地位。

现在的合肥,是生机勃勃的少年,奔腾着创造力和生命力,御风而行,振翅高飞。

常常有人戏谑合肥是“霸都”,如此低调内敛的城市,谈何霸气呢?在安徽创新馆、科大讯飞和中国声谷参观,我终于找到答案。众多“全球之首”“世界之最”的介绍,眼花缭乱的同时,也加深我对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认知。原来这些,就是霸都称霸的底气。我们无须张扬,只要尊重事实就可以了。

同行的网络作家大多都是文科生,物理知识储备相当有限,大家在慨叹合肥进步的同时,也连连发出“理科生统治地球”的叹息。

那我们文科生负责记录就好。

记录下这个非凡的时代,以及我们城市每一次的改变与进步。(本文系作者为“中国著名网络作家合肥行”活动所作)

(九枚玉,原名王小波,知名作家,与作家六六合作有《女不强大天不容》《少年派》《卖房子的人》等电视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