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王利雪:站岗记事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乍暖还寒之时,春雪又至。

室外的冷,等到我下午走向志愿者门岗时,才真切地感觉到。雪已经全部消融了,但是风的力量却不曾减少。没有任何遮挡的门口,在晴天可以恣意地接受阳光的沐浴,但是今天却觉得无处可躲。

周六的午后一点半,仍有不少人赶去上班。急着赶去单位的他们,在门岗处慢下来,掏出单位的证明,我们几个值日的便一一予以放行。

风呼呼地缠裹着我,出门前特意穿的厚羽绒袄、戴上的帽子在零度左右的空气里,像是失去了作用。一二十分钟后,双脚开始变得麻木。没有行人出入时,我便不顾形象地在原地跺脚,轻轻蹦跳,试图通过运动来为身体取暖。

一阵强风袭来,办公桌上的笔与登记簿都呼啦啦地奔向地面,只有那一瓶酒精喷液歪了两歪没有掉下去。

小区的保洁人员交接班。昨夜突然停电,导致一些人家的网络中断,又有两栋楼的电梯出现了故障。两个光纤维修人员走进小区,接着一个挎着包的小个子男人又来维修电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骑着电动车带孙子去看病,说是胃疼;骑着三轮车的老年夫妻,去医院做透析;开着私家车要进入小区的男人,低声解释着他老婆刚刚出产房不能见风……

小区已经规定每家两天只能派一人出去买菜,任何私家车不能进入小区。可是生活之中,总有例外。当规则遇到人情,总要尊重现实的需求。

这个下午,有不少来送蔬菜的超市送货员,将车停在门外,穿着厚厚棉袄棉裤的人便急匆匆赶到门口,拎了大包小包再赶回去。也有一些来不及等的,将物品放在门口,委托给我们照看,再由主人来提,十多件物品,没有出现一丝混乱。

灾难是一面放大镜,能更容易也更清楚地放大人性。在疫情之中,职责所在,仍有那么多人在一线工作,为了保证整个社会的生活正常进行。超市与一些商店提供了上门送货服务,减少了人们的外出需求。还有那些偶尔出门购物的人,也总是想一次多买一些。有几个提了重物的居民,在出示出入证时,总要停下来喘口气休息。

天真冷,可是也很暖。四点多,卖电动车的店家送来了一个帐篷,用来避风。帐篷刚装好,被风掀翻了好几次。五点钟,一个年轻的女子拉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奔到小区门口要出去,物业不愿放行,女子解释说单位的工资都在她手上,今天必须要先存进银行再转账。“但是小女孩按规定是不能出去的,而且出去也不安全”,物业也解释着。“家里没有人了,不带着不行”,她们出了小区,小女孩跟在妈妈身后,两人一路小跑着。

五点半左右,又有一批人要出门去上夜班。一个骑电动车的年轻女孩掏出单位证明给我看,我没有注意姓名,但是下面的落款很清晰,是市人民医院的印章。从小区到医院有十多里路,在这样的风里骑电动车很是辛苦。我沉默了短短一会,边说你辛苦了,边把证明信还给了她。她骑向主路,那里,一批桔黄色的身影骑着三轮车回家,另一批保洁员开始上岗,他们要晚上九点半才能下班。这个城市的每一时每一刻每一个角落,有多少人在默默辛苦地工作着!

  我也要下班了。褪下红袖章时,我才觉得腰疼无比,估计是以前留下的病根在这样的冷空气里又要犯了,值夜班的几个人将很快来接替小区物业的工作。而社区来查看情况的值班医生,又要赶向下一个社区。

  很多人这一日的工作仍在继续,这春日里的冷风仍在空气中盘旋着,侵袭着我们的身体,也考验着我们与新冠病毒抗击的意志。

  疫情之中,戴着口罩的我们距离变得远了,很多时候都要给彼此留出一米的距离。可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又分明更近了,多了一些理解与体谅,也让我感受到那么多陌生人的善良与可贵。

  在门岗值日时,也会遇到个别不和谐的现象。但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知为什么,双眼总是感觉酸涩,渐渐变得模糊,我努力地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不让眼泪流出来。

  路边青翠的女贞树,雪洗之后更见精神。我想,当春天真正回暖,这个经过了一次严峻考验的城市,也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新安才汇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