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张帆:口罩情谊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记不清第一次见到口罩是什么时候,可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的,是白色的棉纱口罩。印象中,口罩主要是冬天佩戴的御寒用品,还有就是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职业装备。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前的一周,我正在北京参加一个培训学习。当时在街上几乎看不到戴口罩的游客和市民,可回程的那天,首都随处都是戴口罩的人。心生好奇,我就在天安门广场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回到安徽后,就有报社的编辑打电话,问我有没有拍市民戴口罩的街景照片。也就是从那时知道,疫情期间戴口罩的作用和意义。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元月23日,远在成都的朋友,辗转从国外给我寄来了一盒N90口罩,提醒我疫情期间注意防范。那时,阜阳还很少有人戴口罩,我也就没放在心上。没想到26日那天,先后接到几位亲友的电话,大致意思都是说:防疫专家认为,最好的防疫方式就是戴口罩,可在药店根本买不到口罩,问我有没有渠道买到。就这样,一盒口罩被妻子分给了几个家庭使用,算是暂时给几个家庭救了急。

一周后,说到新冠肺炎疫情,一位上海的朋友在电话中感慨:孩子真的长大了,今天给家里寄了一箱口罩!原来朋友的儿子在日本留学,武汉疫情发生后,在未和家人联系的情况下,他就紧急购买了一箱口罩寄回国内。得知我因工作需要,已提前上班,急需口罩防护,第二天朋友就给我寄来了一盒40个口罩。当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出“雪中送炭,疫情期间送口罩的都是亲人”的感慨时,有人评论:绝对亲人、绝对真感情,这是真爱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一盒口罩不仅解决了我的防护问题,分给几位亲友后,也让他们得以缓解焦虑的心情。

家住武汉市武昌区的一位老师,近几年我一直在向他请教造型艺术。得知武汉封城以后,我就电话联系他,想为他做点什么,当时他反而安慰我:家里什么都不缺,你和家人要做好防护!第二次和他联系时,他已不再淡定,可也只是说:现在他在所属社区值班,急需防护服。由于防护服是紧缺物资,在联系到加工厂家后,也因故未能买成。让我没想到的是,一位同事在得知我在想方设法为这位老师买N95口罩时,通过微信转来捐款,让我给老师多买点口罩。稍后,和她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也转来了同样金额的口罩款。我几经周折终于买到了口罩,用快递寄出,第二天就到了武汉。

疫情发生后,平时很少看电视的我,几乎每天中午都准时守在电视机前收看抗疫新闻,这中间出现最多的画面,就是戴着口罩的医护人员。这么多天,我一直在想:戴着口罩的医护人员是多么美,他们那坚定的眼神,给患者传递的是战胜病毒的勇气和信心。疫情期间,戴着口罩的我们,好像距离变远了,可是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分明贴得更近了。


新安才汇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