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姚云 :复工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对上班族来说,春节多放几天假,本来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谁也没料到2020年的春节假期,会是如此漫长。 

我们企业是从1月22日提前开始放假的,这一天是阴历的年二十八,距离大年三十只有两天时间。我抓紧用这两天时间洒扫庭院、购买年货,一家人准备聚一起过一个祥和温馨的春节。 

说实话,我真正对新冠病毒的重视,是从1月23日年二十九武汉封城开始的,虽然之前也隐约听说过新冠病毒,直到“封城令”从天而降,我才知道事态的严重性。吃过年夜饭,我就赶紧闭门在家。呆在家的日子里,我每天一醒来,就在网络上和朋友圈里浏览相关报道,但外面消息真假难辨,也让我每天心情都处在紧张不安之中。 

我们企业春节假期是放到2月2日,比国家法定假日多放2天,为的是让一年忙到头的员工们可以在家多陪陪家人。发文当天大家欢天喜地,尤其是外地员工更是欢呼雀跃,按计划节后常规复工日期是2月3日。谁料人算不如天算,万万没想到,一场疫情将原计划彻底打乱。 

随着疫情信息的汹涌扑来,我感到事态的严重。大年初一,我在企业内部迅速成立了抗疫领导小组,指挥企业的防疫抗疫工作,第一时间在企业的工作群里发了《致员工们的一封信》,嘱咐大家安心宅家,宅家就是为抗疫做贡献。 

我们一直密切关注着疫情发展。从1月27日大年初三开始,企业就在积极捐款支援抗疫一线,在得知武汉最紧缺的是防护口罩等抗疫物资时,便发动公司全员多方打听四处寻找,准备购买10万只口罩,捐给抗疫一线。没想到临近 2月3日复工前,省政府紧急发布了延迟企业复工的通知,将复工时间推迟至2月10日。我让员工们等待复工通知,同时,抓紧通过各种途径采购口罩、消毒液、额温枪等防疫物资,一部分用来捐给医院,一部分用于复工。 

这期间确诊数一直在攀升,我们每天一边费尽周折四处购买防护口罩,一边在为10日的复工提前做准备。谁又料到,2月5日合肥市所有住宅小区、村庄实行封闭管理,疫情防控升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其实,我们内心非常着急:受疫情影响,一些招投标项目无法到场,部分工程无法如期验收,大量资金被占用,电脑堆在仓库无法正常发出,管辖的上千家地市专卖店不能正常经营,几百人的技术服务站基本瘫痪……我们耐心等待,度日如年。 

很快到了2月8日元宵节这一天,疑似病例更多,合肥一下子成了重疫区。2月8日晚,合肥市发布了《关于有序做好全市企业复工复业的通告》,按照“通告”的规定,我们要到2月24日才有可能复工。 

我们2月10日的复工计划又泡汤了。其间,我们发现企业8日上报的健康信息上,有一员工春节期间,回湖北浠水县过年,她准备2月9日返回合肥上班。还有一位员工,父母春节前刚从武汉回乡过年,大年三十全家人曾在一起团聚过……种种迹象表明,这种情形下复工显然是不理智的。 

我在企业群里通知员工延期复工。这次不写具体什么时间复工了,特意留了后路,防止改来改去不严谨,只写明10号无法复工,具体复工时间等待通知。同时,也告诉大家特殊时期,企业不会降薪裁员,让员工们安心宅家待命,耐心等待复工消息。 

疫情还在肆虐,我们迫切希望看到的“拐点”依然需要等待。与此同时,各地都有巨大的即刻复工压力,企业普遍出现焦虑状态。 

这段时间,在巨大的恐惧和困惑下,所有企业都在苦熬和坚持。我们无法知道接下来还会“停摆”多久,很难对企业做出某种规划。现实已把你打回原形,水落石出前,你就要承担一个企业在这样的境遇下的责任,那就是既要对员工安全负责,又要对企业生存负责。 

我们继续递交2月17日的复工申请材料,把全员复工改成部分复工,尽量减少人员。 

一晃又是一周过去了,复工时间遥遥无期,每次询问都是四个字——等待通知。真担心这样下去怕是疫情没有打垮我们,最后企业被连续的封城打垮了。如果持续这样,企业的损失无疑是惨重的。我们心里都很着急,只能每天盯着经贸局不停地申请不停地沟通。这边递交材料,那边发出通知,让员工在家办公,在线培训,学习不间断,工作不停摆,足不出户就是为抗疫做贡献。看来,一场疫情过后,会让人们方方面面改变很多,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永恒不变的,当然也没有一种商业模式是长久存在的。 

各地的复工正蠢蠢欲动,我们17日的复工申请还是没有批下来,只能继续延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也没闲着,一方面积极为疫情捐款捐物支援抗疫一线,同时抓紧时间筹集相关物资,因为申请复工的前提,必须达到一定的自保措施才能通过。我们四处购买高价防护口罩、额温枪、消毒液等物资,这是企业复工的最基本保障。 

另一方面,这段时间我们每天都在线上开展讨论,探讨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以及在遇到灾难时,企业是否要改变原来的传统思维和经营模式。其实,疫情对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一次大考,面对灾难,作为企业管理者,该怎么面对眼前的一个个挑战? 

我们的第一个反应是自救,即主动思考如何保障未来几个月,甚至整个一年的生存和发展,设法突围、破局。第二个反应就是培训,战时打仗闲时练兵。有竞争意识的企业,都会制定团队学习成长计划,为灾后市场的复苏储备好力量。第三个反应是商业模式的升级。疫情倒逼企业有了更强烈的危机意识,目光敏锐的领导者,会意识到传统的商业模式和支撑系统面临的种种漏洞,会深度思考商业模式的改造和升级。第四个反应是看行业趋势。疫情是危机,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商机,我们是否能够从中找到新的机会?企业的第五个反应是反观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的沉淀,经过这次的考验,最容易看到一个企业的凝聚力。 

2月18日,经贸局通知我们要来公司实地考察,我们重新提交了19日复工的申请。从2月3日,到2月10日、2月17日,再到2月19日,已经在家又闷了16天。好在最后经过考察,经贸局认为我们防疫措施做得好,终于批准了我们19日有条件地复工——即小部分复工,人数降低到最少。 

19日不止有复工的好消息,还有国家出台的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和实施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等政策,多措并举稳企业稳就业。 

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复工,大家都很小心,每天勤洗手、戴口罩;我也是,只有一个人在办公室时才摘下口罩透口气。每天进园区大门测体温、上报健康卡、食堂采取分餐制、公共区域定时消毒等等。一开始少部分人上班,然后又逐渐增加到岗人数。目前,企业已全面复工,驶入正常轨道。 

春风骀荡,美景归来。与疫情的冬天战斗后,这个春天特别让人珍惜。如今,复工复业的忙碌景象已重现大地,无数人的勇敢与坚持,终于换来了春光潋滟,迎来了万物生长的蓬勃景象……没错,我们又重回春天充满希望的怀抱。


新安才汇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