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窅娘:花都开了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从办公室窗前望下去,院墙边的那棵桃树已花开满枝。

那天上午,工作间隙我站在办公室窗前赏桃花时,尚未开始工作的闺蜜,却自驾跑到植物园赏郁金香了。春日暖阳的沐浴中,碧蓝天空的映衬下,满园红的、黄的、白的、紫的郁金香,美轮美奂仙气十足。看着闺蜜发来的植物园照片,我的心直痒痒,邀约科室一个女同事:中午我们也去植物园赏郁金香吧。同事说:植物园太远,倒不如中午去逛逛花市。

于是,中午我们便开车去了花市,1小时后,满载而归。我买了一盆花,同事却买了四盆花。“客厅、餐厅、卧室、书房,各放一盆花。”说这话时,口罩都遮不住她满脸的喜悦与激动。是呀,替她想想,我都难抑激动与高兴。同事的老公作为安徽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成员之一,逆行武汉战“疫”整整65天,业已凯旋,待集中休养隔离期满后,便可回家了。别时雪花飞舞,归来春花烂漫,一个季节的转换里,浸透了多少战“疫”英雄的艰辛付出,以及多少家人的牵挂与期盼?突然想起黄永玉先生在一篇回忆录里写的一句话:“花都开了,饭在等你。”我念出这句话时,同事哈哈笑:对对,就是这个意思——花都开了,饭在等你。

武汉的樱花也开了,璀璨的街灯下仿若仙葩。一好友供职于湖北省疾控中心,可想而知这段时间她的工作强度、难度及危险度有多大。自武汉封城至今,每天深夜她都会在朋友圈分享她一天的战“疫”工作。3月下旬的某夜,她连发两条朋友圈,一条依旧是几张工作照,另一条是一张生活照:空寂无人的深夜街头,她斜倚着人行道上的铁栏杆,脱下口罩的脸含笑面对身边那一树灿若粉霞的樱花。“即使是空寂的街道,我却感受到了希望!脱下口罩,面对这个熟悉的城市,闻着你的气息,我知道,你越来越好!”

一句话,一张照片,令我百感交集。如今,武汉解封之日近在眼前,冬天里按下暂停键的武汉,在这个春天即将重启恢复勃勃生机,那满城盛开的樱花也不再寂寞无人赏了。

疫情可以阻拦城市与人的脚步,却阻拦不了春天的脚步。这段时间,远在英国伦敦的桦姐,也在微信朋友圈频频分享她家花园里的满园春色。“国内朋友秀外面的风景,英国朋友秀家里的花草,这下子轮到我们被关在家里了。”桦姐的自嘲里不乏乐观与淡定。当抗疫的主战场从国内转移到欧美各国,我们与海外亲朋之间的担心与牵挂也在互换。随着疫情在英国日趋严重的蔓延,国内亲友纷纷劝桦姐一家回国避险。桦姐却说,这时候我们不会回国的,一则不想给祖国和亲友添乱;二则,相比长途飞行的风险,我们在伦敦做好居家防护更安全。

现在,禁足在家的桦姐夫妇,每天在花园里养花种菜聆听鸟鸣。“疫情让我们在这个春天停下匆忙的脚步,朝云暮霭里与花草耐心相处,细细观赏每一片花瓣绽放的美丽。”是的,这场疫情让我们失去很多,但也让我们有所收获。

春天来了,花都开了。家乡聚龙山的映山红,此时也应漫山红遍了吧?往年清明节假期,我都会回到家乡,去聚龙山公墓祭祀父母。然而,今年清明假期,我决定遵守疫情防控相关政策,不回家乡实地祭扫了。清明哀思何处寄?“云上”祭扫寄思念。某网络祭扫平台里,在线为父母建一座公墓,点一支烛,上一炷香,献一束花,心里对父母默念:“今年清明节女儿就不回家乡看你们了,但我的思念会化作你们身边的那一株映山红,在这个特殊的春天陪伴你们。”

回首年初,疫情最严重的严冬里,我们对春天的期盼从未如此强烈。如今,春天来了,花都开了,我们的生活也逐渐走上正轨。一些遗憾与伤痛有时仍会漫上心头,但你看啊——花都开了,生活的希望与美好总是在那里。

                                                                                   


新安才汇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