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庐江离合肥很近,开车只须一个小时,几乎抬脚就到。我去过多次,有两次是参加安徽省报告文学学会的采风,但更多的是独自前往,为写作搜集素材。庐江号称“淮军将军县”,因这里出了众多淮军将领,故有此称。在庐江的淮军将领中,最有名的要数刘秉璋、吴长庆和丁汝昌。三人都是著名的爱国将领。刘在镇海抗击过法军,吴在朝鲜打过倭寇,丁则在甲午海战中与日军血战。每人都有一段值得称道的经历。
淮军起于晚清,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所创建。因李是皖人,而其手下将领亦多为皖籍,故被称作淮军。淮军从1862年创建至1900年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前后近四十年,对晚清政治、军事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刘秉璋和吴长庆都为淮军元老级人物。他们是淮军初创时的骨干。相比之下,丁汝昌资历稍晚些,但他作为晚清最大的海军舰队司令(北洋水师提督),名气同样不小。
刘秉璋,字仲良,进士出身。他是李鸿章学生,淮军初创时,有功名的将领不多,有进士功名的则更少——只有两人,一个是李鸿章,还有一个就是刘秉璋。这使刘秉璋在淮军中鹤立鸡群,他也是最早封疆的淮系将领之一。中法战争时,刘秉璋任浙江巡抚,调兵遣将,认真备战。光绪十一年,即1885年春,法舰袭扰镇海,镇海守军奋起还击,发炮击中法军旗舰巴雅号。舰首主桅的一根横木倒塌,致使孤拔负伤,法军被迫退兵,史称“镇海大捷”。几个月后,孤拔死于澎湖。孤拔是法国远东舰队司令,他的死使法军遭受重创。
刘秉璋的最高职务是四川总督。在川督任上做过不少好事,比如重视教育,为四川乡试多争取了20个名额(原四川举人名额只有60名,副榜20名),在重庆创办了第一所新学堂。他还关心民生,整饬吏治,对亲属和下属管理也较严。刘秉璋祖籍安徽庐江县砖桥乡,我在当地朋友陪同下曾去他的墓地看过。那是在一个小山坡上,路很不好走。我们把车停在远处一个地方,步行方才上去。墓修得较为简陋,与我的想像差距较大。据当地朋友介绍,此墓为刘氏后人所修,政府不便插手,故未尽如人意。
相比之下,武壮公祠倒是值得一看。该祠是清政府为表彰吴长庆生前功绩而建的专祠,位于县城东大街,坐南朝北,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保存完整,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长庆是庐江沙溪乡沙湖山人,字筱轩,谥号武壮。吴长庆一生最大的亮点是在朝鲜。清光绪八年,即1882年,旧历壬午,这年7月23日,朝鲜发生了一场政变。日本乘机出兵朝鲜,朝鲜向清政府求援。于是,吴长庆临危受命,渡海戡乱。由于庆军及时赶到,抢先日军一步,平息了叛乱,致使日本的阴谋未能得逞。故而,吴长庆的名字在史书上重重地写上了一笔。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赴朝参战,吴的同乡、时任北洋水师提督的丁汝昌也功不可没,他受命率水师协同作战,并将庆军由海上运抵济物浦(今仁川)。吴长庆在朝期间,帮助稳定治安,恢复经济,并建立军队,受到朝鲜士民的拥戴,回国时,朝鲜人民夹道欢送。吴长庆是庐州团练最早加入淮军的四大将领之一,另三人分别为张树声、潘鼎新和刘铭传,他们都先后位列封疆,惟独吴长庆一人以武职终。有人作诗云:“天下共知吴武壮,一生遗憾未封疆。”吴长庆未能封疆有多种说法,姑且不论,但对他来说倒也确是一个遗憾。
在庐江三大淮军将领中,丁汝昌是最受争议的一位。丁汝昌,字禹亭,庐江县石头镇丁家坎村人。李鸿章创建北洋水师时,他被任命为提督,并加尚书衔。对于李鸿章的这项任命,一直以来,颇受诟病。原因是丁汝昌不习水师,仅因是李的同乡和部下而获此重任,属外行领导内行。尽管丁在北洋海军建设中倾注了心血,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对于一位称职的海军统帅的要求来说,仍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军纪、训练、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而后期北洋水师腐败严重,他也难逃干系。当然,这与晚清的大环境密不可分,不能完全归咎于丁,但在甲午之战中,北洋水师一败涂地,丁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丁汝昌在战斗中表现出了应有的勇气和气节。如在黄海之战中,由于舰桥震塌,正在舰桥上督战的丁汝昌从高处跌落到甲板上,身负重伤,但他包扎后,拒绝进舱躲避,坚持坐在甲板上进行督战。最后,刘公岛失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丁汝昌自杀殉国。这些值得肯定。如今,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将领,刘公岛建有丁汝昌纪念馆,由他的寓所改建,而庐江也于2014年为他兴建了纪念馆。该馆占地2240平方米,已成为庐江县淮军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在该馆参观时,感触颇多。淮军的兴衰给我们今天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特别是淮军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爱国将领,除了庐江的三位,还有刘铭传、邓世昌、聂士成等等,但他们个人的忠勇和壮举仍然无法挽回晚清的国运,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