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笔者是蚌埠市的一名普通市民,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网络主播”。
按照疫情防控部门的安排,我负责的小区四个大门只保留一个大门出入,居民一个家庭派一名身强力壮的人买菜,规定开放的时段,隔离小区(我所在的社区出现了隔离单元)医学观察期内14天,所有人必须规规矩矩地呆在家里……
随着疫情的发展,比疫情更让人害怕的还是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流言蜚语,居民由开始的配合,越来越显得急躁、烦闷,甚至抑郁……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一致要求我客串一下“网络主播”。“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更止于眼睛。我要让我的直播成为居民的“千里眼”“顺风耳”“照妖镜”,把疫情防控在最小的范围内,让大家平平安安度过这段困难的时期。所以,我没有推辞,虽然我对视频的所有门类、所有环节几乎是一无所知,望着大家期待的目光,也无法推辞。
正好小区建成了消毒通道,我破天荒地拍了一段5秒的视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发在小区业主群里,当时特别担心大家笑话。可是,对于这段不成样子的视频,居民不但没有冷言冷语,反而给我很多鼓励。难能可贵的是,还有小区的视频高手、直播达人,“屏对屏”“点对点”、心连心地教我下载视频编辑软件,配上舒缓、快乐的正能量背景音乐,设置科学合理的播出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视频传播效果。
后来,居民给我打电话说小区微信群人数有限,有不少老年人没有微信,建议发到社交媒体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疫情。于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实名注册,职业、兴趣认证等发布要求,完成了我想都没想过的智能人脸、语音识别认证……
事非经过不知难。有时一个小小的验证,都会反反复复好多次,被白眼,被取笑,被误解,差点都想放弃了。可是想到处于防控状态的居民,想想阳光不到的地方就会有谣言的阴霾,这点困难算啥呢?我就这样“撵鸭子上架”,从最初看屏忘字、前言不搭后语的解说,到后来的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反击流言蜚语、歪理邪说,更是头头是道、口若悬河……“春江水暖,蒌蒿遍地”。我虽然在专业上比不上职业媒体,但我离居民最近,最原汁原味,最有现场感和发言权……
但总归心里还是没底,不知道居民是否喜欢,居民有没有在看在听,有没有看明白听清楚,有没有疑惑……热心的居民给我提供了手机视频稳定器、自拍杆、数码相机的三脚架等器材,让我如虎添翼;有的居民还第一时间自拍、自导、自演丰富多彩的居家抗疫幽默视频,包饺子、做花卷等美食视频,家人模仿穿山甲匍匐前进的搞笑视频,提醒大家不吃野味、不串门,让我的视频粮仓“装得够够的、满满的、鼓鼓的”……“墙里开花,里外都香”。人民视频、梨视频、抖音、快手等知名视频平台,还主动向我约“稿”,给我提供直播的流量、黄金时段……
我经常把镜头对准病毒排查志愿者,对准日夜执勤的普普通通的保安,对准保障小区日常运转的保洁员、网格管理员等为防疫抗疫默默做事的人员……
我把武汉、全国人民抗疫的最新消息,及时汇总编成好听的故事,化成正能量的声音,分享一些励志的视频、文章、经典时评,让他们知晓在疫情面前有一群“逆行者”,面对很多人畏之如虎的新冠病毒不惧怕、不退缩,冲锋在前,战在一线,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以增加大家的信心和勇气……
我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黑夜终将过去,黎明会在春风里降临。我的视频,我的直播,不就是一朵小小的迎春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