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鲍克:新春忆旧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人老了就爱怀旧。我的艺术生涯中,有幸遇到多位艺术界的名家高手,如马昭运、陈永镇、文兵、袁毅平、陈复礼、萧龙士、鲁彦周、韩美林、鲍加等,我不仅受他们崇高人格魅力的熏陶,也曾零距离聆听过他们的教诲,助我成长进步,令我终身难忘。尤其是德艺寿三馨的艺术家萧龙士老先生,我不仅为他撰文倾情,还为他摄制了一部专题彩色电影纪录片《榴花灿灿访萧翁》,以表达我对他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安徽电影制片厂工作时,早已是萧翁的崇拜者,因为我也爱好美术,擅长漫画,酷爱国画,也是省美协会员。虽然未能和萧翁谋面,但他崇高的品德、精湛的绘画技艺令我倾倒。我早就知道,白石老人曾赞他“龙士画荷,吾不如也”,萧翁自己的格言“为人之道,正直为要……以学生自居,以师长待人……”,这些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当时真希望有机会登门求教,一睹萧翁风采。

1985年4月间,我的乡贤原安徽日报驻合肥记者站站长王荣丰和合肥工人文化宫作家牛耘俩与萧翁家人策划,要为庆祝萧翁百岁大寿活动拍摄一部纪实专题电影,留作纪念。也许他们了解我曾在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学习实习过,并在安徽电影制片厂担任过新闻摄影师,有一定的电影理论和实践基础,更知道我的为人,他们信得过我,因此,推荐我来完成这一重任。当时我觉得能为萧翁这位德、艺、寿齐辉的老艺术家作点奉献,深感荣幸。因此,我愉快地接受这一任务。因我当时担任宣城地区文联副主席,有些事不能作主,于是,及时向领导汇报。取得共识后,再经双方协议,决定由宣城地区文联作为影片的摄制单位,并承担全部摄制费用。萧翁提供国画作品七幅,作为答谢。接着,就进入紧张的影片摄制流程。经商讨确定,影片主题主要反映已年高九十七岁萧翁的现状,向观众展现其老当益壮、老骥伏枥的精神风貌,内含生活片断、创作、教学、交流等活动。根据拍摄内容,必须要有十分钟以上的大专题才能覆盖。我根据影片主题,制定了拍摄分镜头。当我把这一切向萧翁汇报时,萧翁说:“拍电影我不懂,我配合你们,说干啥就干啥”,并说“不要把我的头像拍老大的”。我理解他的意思,所以影片中没有他的面部特写。他特别强调,一定要把松风竹雨社三位老友拍进去,还要突出他们,可见萧翁是多么重视与同仁擎友之间的真情实意。影片解说词,由文联主席吴挥义执笔,片名定为《访德艺寿三馨画家萧龙士》。吴挥义要我将定稿的解说词和片名带到省文联,请作家鲁彦周帮助修正。当我在省文联办公室见到鲁公时,说明来意后,他立马停下手头工作,将解说词仔细看一遍,略加修改,只是他觉得片名太直白了,思索了一会,对我说:是否可用《榴花灿灿访萧翁》作片名,以烘托点时代背景?我们采纳了鲁公的意见,因为,一个文艺复兴的火红年代已经到来了。

拍摄方案落实后,为保证影片原始制作质量,我特地向省电视台老友王峰借来一台进口的保来克斯摄影机;为保持影片色调统一,考虑到大部分镜头都在室内,全部采用日本富士彩色灯光型反转片。根据分镜头共拍摄素材约十六分种,经剪辑最后完成片为十二分钟。整个拍摄过程,由于萧翁平易近人、又善解人意,配合非常好,所以十分顺利。在前期拍摄过程中,因我当年和韩美林就有交往——他住在合肥寿春路,我经常登门拜访,并交流请教漫画创作技巧等。因此,知道他对萧翁也很敬重,是忘年交,当时他即将离皖赴京工作,我建议萧翁邀请韩美林夫妇以饯行方式摄入镜头。这一提议获得通过。如今,韩美林已是国际著名艺术大师,当年拍下的这一镜头,已成为影片中的一个亮点。

影片后期制作,我首先找到我在芜湖日报工作时的老同事盛重庆,他时任上海电视台副台长,通过他的关系,很快又把全部反转片冲洗出来,配音、解说也都是通过同仁好友利用业余时间帮助解决的,最后影片合成,由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通过安影老同事徐文章帮助搞定。整个摄制费用,主要在购买富士反转片时花了些钱,另外,给有关工作人员发了点劳务费加上差旅费等,精打细算,数目不大,具体多少我也记不清了。总之,没有动用文联财政拨款,而是在文联创办的自收自支单位宣城地区图片社内报销。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早已将《榴花灿灿访萧翁》影片转换制作成电子DVD光盘,随时可在电脑上观看。每当我重观此片时,总是思绪万千,当年配合萧翁拍摄电影的,大部分是他的传人、门生弟子,现在,他们中很多都成为书画界的大家、名家,如当年镜头中的郭公达、萧承震、丁培生、王守志……目睹镜头中的萧翁,立马让我想到他一生勤奋奉献于艺术,创作书画精品无数,为后人留下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教书育人,更是赢得桃李满天下的美誉。我似乎感到他仍在我们中间,教大家如何绘画,如何做人……


新安才汇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