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回老家,车子行驶在四季如诗如画的创新大道上,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创新大道如同绿金湖上的一条彩带,美轮美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梧桐大道,丝毫不逊色,移步换景,满目皆春。相王大桥,雄跨在萧濉新河之上,那是经济开发区新区的地标。
老家在相王大桥的西南角——荣盛花园小区。我到家时,91岁的老母亲正在厨房里做午饭,看着她熟练地打开抽油烟机和燃气灶,尘封的记忆徐徐打开,往事清晰如昨……
小时候,一旦入冬,父亲母亲就发愁,庄稼地里的麦秸和豆秸几乎都进了牲口的肚子,没有柴火,无法捱过漫长的冬季。
每逢周日,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父亲母亲就带着我和三姐拉着板车,到老濉河的河滩上捡拾柴火。河滩上以杨树叶居多,竹耙子在这儿有了用武之地,贴地用力一搂,收获颇丰,片刻功夫就是一小堆杨树叶。最高兴的当数捡拾到干树枝,原因是它在灶膛里燃烧时间长、火旺。看着板车上的芦苇摺子在一圈一圈地增高,母亲说:歇歇吧,都歇歇吧……我和三姐津津有味地吃着早上出发时奶奶塞给我们的小麻饼,那是她平日里舍不得吃的;父亲和母亲,则啃着凉馍垫垫肚子。
返回的途中,父亲心疼我和三姐,特地在黄桥闸西南角的茶棚前停下,要了一点馓子。滚烫的开水浇在酥黄的馓子上,特别是那热气飘散过后显现的朵朵油花,惹眼。“赶紧吃吧,别凉了,吃好了赶路……”母亲催促着。
一碗用开水烫过的馓子,御寒,压饿,解乏……
回到家,父亲母亲把干树叶、干树枝堆在院子里,然后用塑料纸苫上。
纵然河滩上的朔风刺骨,双手皲裂,四肢僵硬,可望着院子里垛起来的杨树叶和干树枝,我发现母亲笑了。在那个漫漫冬季,她的心里有了着落,好日子在后面呢!
1985年7月,二哥从濉溪师范毕业后从教;次年的7月,二姐也从淮北师范毕业从教。我家开始用煤球炉做饭,无烟煤是二哥、二姐省下来的。计划经济时代,凭票、凭本供应,我和二姐到烈山区吴山口无烟煤供应站拉煤,来回40多里地,一辆平板车,六七百斤无烟煤,还要渡船过河,北岸下河滩、南岸上河滩的时候,姐弟俩使出浑身解数,累得汗如雨下。到家后,挑一个阳光朗照的日子,按照适当的比例掺上红色粘土,我和二姐、三姐开始用煤球机子打煤球。
自此,家里厨房的墙角有了晒干的九孔蜂窝煤,齐整地码着,还有那崭新的铁皮煤球炉、瘦长的煤球夹子。我发现母亲笑了,虽然煤球炉用的次数不多,只是逢年过节、夏收秋收的时候使用,可在数九寒天,老母亲的心里升起了阵阵暖意……好日子长着呢!
上世纪90年代初,二哥给家里买了一个电饭锅,老母亲学会了用它做米饭、烧稀饭。电饭锅做出来的米饭,饭粒完整,爽滑,柔软,家里人都喜欢。
2009年8月,老家大开发、大建设,尔后整体搬迁到荣盛花园小区,自来水、管道天然气一应俱全,这就意味着家里的土灶、煤球炉将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可抽油烟机、燃气灶的使用,对于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们都很担心,甚至一度想过让老父亲、老母亲只用电饭锅、电磁炉做饭。后来,二姐一遍又一遍地演示给老母亲看,老母亲牢牢地记住了开关燃气灶的方法和步骤。
燃气灶干净卫生,做饭节省时间,老母亲用得顺心顺手。
那日回老家,落日的余晖抹在小区黄白相间的六层楼房上,暖色调,让人看后顿生踏实,我发现母亲又笑了。我知道:濉河南岸,我的老家,门前双向六车道四通八达,令人振奋;相王大桥,几代人的梦想成了现实,令人神往。淮北,这个昔日依山建城、今天拥湖发展的城市,历尽天华,华丽蝶变,显山、露水、见林,着实让人们有了极大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