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老冯走了已近十年。50刚出头,正是安居乐业、享受天伦的时候,也正当厚积薄发、大展宏图之际,老冯的生命却戛然而止,永远定格在2011年10月30日。老冯虽然远去,可他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依然时时清晰浮现眼前;“满山打麻雀,却丢了自家的老母鸡”等笑话,依然在同事间传递。
老冯,字开平,笔名驽骀。我们相识,是1993年底,报社面向全省招聘编辑记者,老冯和我们五个人过关斩将,从百余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录取。但私下里,老冯感叹,两个孩子还小,家庭负担很重,大半辈子都谨慎,破天荒地冒了一次险。2007年,我们同年加入安徽省作家协会。
春暖花开,我们曾相约,沿着省城一环线,边走边谈。在绿色项链西山风景区,在风景秀丽的黑池坝,我们相互拍照,彼此欣赏。走到包公祠,听说办张一卡通,就可游遍省城景区,我俩兴致勃勃都办了一张卡,相约闲时同游。我们忆过去,谈未来,直到晚霞悄然落下……
入社十年,老冯提议邀请领导聚餐,既是纪念也是感激,五人热烈响应。由我策划、老冯执笔的《铿锵六人行》一文,真切地道出我们风雨兼程的坎坷,金秋收获季节的万丈豪情。我们曾相约,入社二十年,我们再相聚,如今五人犹在,老冯却缺席了......
老冯平时沉默少语,宿州乡音特浓,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老冯是个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说起话来一套一套,歇后语、典故、笑话脱口而出。故里乡亲,常把老冯省城的家当旅馆,老冯乐此不疲,笑呵呵地说:“不就添双筷子添个碗嘛”。一个老家学生吊着绑带上门借钱,老冯没说二话给了。没两天,见到那学生竟然手脚麻利好好的,老冯也没说啥,只是笑笑。萧老对他评价:“他是一个为人正直、待人诚恳、助人为乐的好朋友”。
老冯着装不讲究,外表看似有点土,但事业心极强。租房空荡荡,陈设非常简单,唯床头放两本砖头厚、杂志大小剪报集,吸引了我的眼光。老冯说,这是多年来,在各类各级报刊杂志发表的新闻和文学作品,约百多万字。我暗暗为之钦佩不已。
老冯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届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也是他家乡1949年后出来的首个大学生。毕业后,他先后供职泗县中学、泗县教育局、宣传部、县委办,被当地美誉“一支笔”。他还是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员、泗县汴河文学研究会创办者之一。
转眼,老冯人到中年,可他依然开朗乐观,自信满满。在一篇文章中,他这样写道:“只要在秋霜里结好你的果子,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
有一次,报社召开发行动员会。他的演讲声情并茂,获得满堂喝彩。“是鲜花就要尽情开放,是猛虎就要咆哮山岗。”当年宿州地区,他的发行数突破3000份,历史上最好的记录不过千余份。
2008年,老冯更是一鸣惊人。经过两年多“纠缠如毒蛇,执著如厉鬼”的创作,冬天冻得手敲不了键盘,夏天热得汗流浃背。写到激动处浑身发颤,写到动情处泪流满面,写到得意处拍桌子大叫。这一年,他终于完成了4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旮旯村的风流事儿》,并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引起了读者热捧,一年之内再版三次,网上点击量达到5000万。2011年,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50岁那年,老冯一发不可收,搬进新居时,写过两句祝愿自己的话:“小楼大天下,天命多文章。”相继出版了与吕士民合作的《市井众生相》,短篇小说集《小人物列传》,散文集《幸福不在彼岸》等。老冯的人生格言是: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幸福不在彼岸,快乐在手起笔落之间。
“风吹梧桐沙沙响,我的思绪在飞扬。”
这个世界太小,转身便可遇到;这个世界又太大,稍作停顿便再也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