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老公姐弟仨的小名很有意思。他们都是冬天生的。大姐出生时,天空刚刚开始飘雪,所以,她叫“雪来”;二哥出生时,已经大雪几日了,公公借了辆架子车把婆婆和二哥从乡卫生院拉回家,路上雪那个厚呀,每一步都是一个深深的脚印,所以,二哥就叫“雪路”;老三就是老公了,他出生时雪已经停了,但还没融化,所以他叫“雪在”——虽然雪停了,但是雪还在。公公文化不高,小孩子的大名都是上学后请老师取的,小名因其不重要,就自己随意取了,这信手拈来随意一取的小名,连起来却像一首简洁而清韵悠长的田园诗。
老公叔叔家的两个堂兄弟,小名也是这种随意取的“拈来”风格的,他们更加写实,简直像是记事本上的两项记录。老大叫“丰收”,因为生在丰收之年,这个还比较常见。老二的小名就好玩了。他是1992年生的,那年农村第二次分地,分地方案落实时他还在妈妈肚子里,还差两个月才出生,就这样与分地擦肩而过了。所以他叫做“无地”。
前段时间,他们的一个老乡牵头建了个微信群,把离开老家、已经在外地扎根的乡亲都拉到群里了。这个群人很多,为了方便彼此能对上号,大家的群昵称都用的是小名。这下,我算是开了眼了——好多这种随意一拈风格的小名,原来他们家乡取小名的传统就是这样的!
有一个人的小名,我觉得特奇怪,叫做“会见”,怎么把个外交辞令用来做名字呢?老公解释说,会见是老大,他呱呱坠地之前父母作为新爸新妈很期待,爸爸总是说“真想早点跟他见面啊。”妈妈总是安慰说“别急别急,会见到的。”于是,“会见”就成了他的小名。他还有个弟弟,叫“接见”,也跟外交辞令中的“接见”没有关系,就是见了老大接着见老二的意思。
有对兄妹,小名令人莞尔。哥哥叫“楼上”,妹妹叫“电话”。上世纪有一个时期,农村流行这么一句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富裕户的标准,也是一般人家的奋斗目标。哥哥出生时,家里住的是平房,即只有楼下没有楼上,所以父母怀着美好的愿望给他取名“楼上”。妹妹出生时,家里已经盖起了楼房,但电话还没能装上,所以她叫“电话”。
还有一家两对双胞胎四兄弟,老大叫“安徽”、老二老三老四的小名分别是所在市名、所在乡名和所在村名。之所以把老二老三老四的名字隐去,是怕侵犯他们家隐私,因为四兄弟的名字连起来就是他父母家的通联地址了。
其中最美的一个名字是“晚晚”。这个女子是父母年近半百才生的第一个孩子,就叫“晚晚”了。如果是在城市里,类似情况的孩子可能就叫“姗姗”了,取“姗姗来迟”之意,我就认识好几个姗姗。“姗姗”固然比“晚晚”要有文化底蕴,而直白的“晚晚”却别有一种朴素又不失俏皮的美,与沈从文小说里的凤凰味儿颇为神似。而且,“晚晚”给人的感觉,还像是落日的余晖中,天边一抹嫣红的霞,带着一份静静的温暖。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小名也是一样的。这一个个信手拈来的小名,拙朴可爱又有趣,就像是一粒粒本来就在那里的天然的璞玉,做父母的信手拈一个来给自己的孩子——反正天成的东西都是美好的,哪一粒都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