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许若齐:逛菜场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购已然是当下颇受欢迎的购物方式。衣服、食品、用具、图书……还有什么东西不能在网上买呢?我也热衷于此,只是一类物品决然不网购——新鲜菜肴,尽管此方式在非常时期发挥了非常作用。

久居城市,举目可见绿树成荫,芳草遍地,但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类似焦虑症的东西在体内间歇性发作,让你茫茫然进而惶惶然。于是,有人出走田野与乡村,试图用远方的诗意来消融。其实,你抽个空,就到附近的菜场逛一逛,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用一位作家朋友的话说:我一进菜场就神清气爽,有一种病去如抽丝的感觉。

这话说得或许有点矫情,但至少回答了部分人(包括我)喜欢逛菜场的原因。

在城市里,还能有什么地方比菜场更接地气?具象地看,它的林林总总都与大地与自然息息相关。碧绿的丝瓜,尾部残留着黄色花蒂;洁白的鲜笋,上面还有晶莹的露水;土鸡蛋久违了,蛋壳一定要有鸡粪;活蹦乱跳的小河虾,价格贵得让人咋舌。那一溜排的案几上,摆开的都说是土猪肉,红红白白的很是壮观。最新被告知的鉴别方法,是看肥膘的光泽度与厚实度如何。

菜场大可不必一味去追求环境整洁,整齐划一。在网上看见一个大城市的菜场,巨无霸,与大超市无异。扶手电梯上下几层,橱明柜净,明码标价,一切自助。方便是方便了,你推着个购物车,昂昂地走着,时不时地把一个包装完毕无懈可击的东西丢进去,这还有多少逛菜场的乐趣?更何况让多少售货员没了工作岗位?

菜场,就是个喧嚣的地方,多少有些杂乱。空气里,应混杂着蔬菜味鱼腥味,还有褪下的鸡毛鸭毛的臊膻味;地面永远是湿漉漉,沾着隔夜的菜皮草根什么的。你南来北去,东张西望,挑挑拣拣,不徐不疾地打发着时光,要的是一份神闲气定。

菜场里有两个现象,恐怕已成绝响,是不是与人们腰包变得鼓囊、大度豁达有关呢?

一是讨价还价。白菜也好,豆腐也好,猪肉也好,现在鲜见有人还价的,甚至问价的都不多。倘若在几十年前,至少要拉锯几个回合。几天前,我买一撮葱,摊主是位30多岁的妇人,收了我一元钱。我调侃:这在过去,可买一斤半肉了。她眼光流露不解,旁边卖咸鸭子的老者笑而不语。

二是锱铢必较。过去卖菜用杆秤,大小星点表示着斤两钱。短斤缺两一般不会,买卖双方便在“钱”上较劲。甚至最后就是一两分钱的事情,也要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从一定程度上讲,讨价还价,锱铢必较,是一个菜场的魂魄所在。这种熙熙攘攘、吵吵嚷嚷,散发出的是人间烟火,过日子的味道。如今消失得差不多了,我真有些怅然。于是,就怀念过去故乡的菜场,也会想起一些故事。

那时菜场里有若干豆腐摊。买豆腐既要票,还要排队。一日,在一豆腐摊前排队,隔三位,是一少女,面容清新可人,属过目不忘。她买了豆腐转身便走,我竟悄悄尾随十余米,看她背影婀娜。三分钟后,进了菜场边一老宅,转身没了踪影。庭院深深几许,门大墙厚。我若有所失,整日怏怏不乐。一段时间,神差鬼使,总在豆腐摊边守株待兔,“兔”却始终匿迹。

八年后,双双逛菜场。一个在前面挑菜付钱,一个在后面拎着篮子跟着。

故乡是皖南的一个小城,每年都回去不少次。固然是游山玩水探亲访友,菜场也是必逛的。这里的菜场不大,品种丰富且新鲜。满眼活生生的时令菜。菜场周边总有几条小巷延伸开来。里面菜贩子安营扎寨,当然要缴费的;巷子两边,则是四乡农民的天地。他们筐子里的菜,都是天蒙蒙亮时从自家菜地里摘采来的。徽州人讲究,卖的菜叶子上沾有露水而绝无根底的泥巴,码得整整齐齐、清清爽爽的。一个摊位一个摊位紧挨着,每个只卖两三样,毕竟菜园子的面积有限。自己吃不了,早晨出来卖一两个小时的菜,赶个“露水集”,既误不了农时,也挣了一两天的生活费。

我备了一个专门的竹篮子买菜,上好的青篾皮编的,每天都拎着奔赴菜场,充满着仪式感。穿行在小巷子里,在一片青红紫黄白的色彩中流连忘返。尽管篮子里有时只有一把青菜、几根萝卜,感觉到位便可。

                                                                                  

新安才汇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