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了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关注了解六安非遗和非遗保护工作,6月9日至6月19日期间,“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公众号将推出“六安非遗线上展示”专题宣传活动,集中展示我市丰富的非遗资源和生动的非遗保护实践,在线普及非遗相关知识。邀您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好酒需好水,好土育好茶。优质的水土养一方人,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的霍山县是一个山区县、库区县和革命老区县,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之称。正是霍山县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培育出了驰名中外的迎驾贡酒、霍山黄芽茶。
起源于西汉时期的迎驾酒传统酿造技艺、自唐朝相承而下的霍山黄芽制作技艺均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迎驾贡酒、霍山黄芽已成为霍山县的标志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迎驾酒传统酿造技艺是指迎驾厂一带槽坊所普遍采用的传统手工酿造技艺,流传到今天共有96道工序。迎驾酒的酿造和消费习俗是霍山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深深打上了大别山文化的印记。工艺上有三个独特之处:一是女工踩曲,曲块松紧适度,容易发酵;二是高温曲,使酒体风味呈浓中带酱;三是看糟做糟,即酿酒技师根据经验和感觉现场确定入窖条件。
霍山黄芽为唐朝20种名茶之一。到了明清时代,霍山黄芽制作技艺日趋完善,制法上,已把“杀青”改蒸为炒,并有了“闷黄”过程,饮茶亦由烹改为冲泡。现在,霍山黄芽制作技艺基本沿用明清时期的制茶方法,是对古老茶艺的继承和发扬。其制作技艺独特、细腻,从原料到成茶需要10多道工序,这些流程是经过千余年的演变、完善而来的。其中,不同于其它茶类的特殊之处主要是“闷黄”和“堆放”环节,这也是霍山黄芽茶品质形成重要环节。目前,霍山黄芽制作技艺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已入选安徽省推荐申报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