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张震:老洲村的扶贫故事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刚到老洲村的时候,老孙与老吴在村头饭店请老权和我吃午饭。

老孙是村支书,老吴是村委,一般情况下,工作日不准饮酒。今天是周末,老权带我来村里熟悉环境,因为开车,也没打算喝酒。或许咱天生都一副好客的相,老权一介绍,就聊对味了,话说择日不如今日,趁着黏糊劲,老孙要尽地主之谊,整两杯吧,我也没推辞。小酒满上,听着枞阳话,边吃边聊。

一个仔鸡锅,一个杂鱼锅,三两个素菜。还别说,江边这土菜,着实比菜市场卖的要新鲜些。锅底酒精烧着,撩人的蒜香,炖着筷子长的小杂鱼,脆嫩焦黄。又一缕清香扑鼻,我心里无数次有过这般满足。酒过三巡,原本有点拘束、想端着的口音,两杯烧酒下肚后,两颊绯红,无意间暴露了我们渴望飞翔的情怀,似乎也理不清楚聊到哪条道了,嗓子里尽是冰与火的世界,呼噜呼噜地碰撞着。我们先聊脱贫攻坚、人居环境、乡村建设,又聊到老洲村距市区大约30公里的路程,接下来,聊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聊到火锅里滋啦啦的仔鸡了。

老孙说他和老吴养鸡很多年了,在江堤边搭建了十几间养鸡场,因为穷,才考虑养鸡的,想找一条致富的路子。也想过出去打工,无奈文化低,大城市很多光鲜的诱惑,又入不了他哥俩的眼,一合计,就在家养鸡,守着生他们养他们的村子,踏实。他们开始筹建养鸡场的时候,也是春天,跟我到老洲村的时间相仿,江面上淫雨丝丝,堤上两排洋槐树,枝头缀满雪白色的槐花。

哥俩的养鸡场临水择地,距江堤2公里不到,山在江对面,轮船卷浪,往来有序。不识趣的花花草草从墙砖缝里探出头来,大口呼吸迤逦的江南春色。老吴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哥俩也算为村里做点事了,在摸爬滚打中积累经验,尝试后再改进,鸡生蛋,蛋孵鸡,配饲料、打疫苗,从小鸡崽子出窝、上架,到供不应求,哥俩的院子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村子里想脱贫致富的乡亲们。老孙憨笑着,有点羞涩,他接过老吴的话,不紧不慢地说。现在政策更好了,养鸡都有补助,贫困户养鸡100只补贴1500元,养鸡已经是老洲村的主业喽。

我听得入神,想象着老孙和老吴哥俩那几年的不容易,想说句恭维的话,又怕嫌客套。我臆想鸡鸣老洲的热闹景象,希望更多的老洲人把养鸡的路子越走越宽,又想着自己能为老洲做点啥,让更多旅屐他乡的或外乡人知道勤劳质朴的老洲人。因为我吃这个时代的饭,喝这片土地上的酒,走村串户,推门招呼老洲村每一个我认识的人,也不枉与老洲的这般缘分。我举杯敬他哥俩。

我们继续聊着,听到了老洲村5000多人的心声,又好奇老洲村100多党员的事迹。老孙说,想让村民开工厂,比如木箱包装、水产养殖、果木种植,想壮大村集体实体经济,村集体有钱了,村民们才信得过;扶贫不仅要扶志,还要扶智,改造农民的思想,这是政府扶贫的出路,也是农民脱贫的出路。我欣赏老孙说话的那股豪横劲,我愕然,一个村支书对三农的认知,近乎专家,正是他们接地气的想法,才有村子不断变革和进步的动力。我又敬老孙一杯。

我们意犹未尽,老吴跟我说老孙酒量不行,让我担待点。老孙稳健,酒喝到那个点上,跟我说话也没跑偏。江上传来大轮的鸣笛声,江风拂面,我闻到了雨停了以后的泥土芬芳,湿润润的。咱还在聊,我跟老孙说,社会各界力量,都在助力脱贫攻坚,需要木箱包装的企业,我们可以跑跑;市港航集团下面有“铜官乐”消费扶贫电商平台,我回市里就去了解,然后对接,看能否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推动老洲村花生、山药等农产品线上销售,还有老洲村养的鸡。

江边落日,我第一次感同身受,余辉照在老孙与老吴的参差身高上,影子拉得更长了。我原计划写一些老洲村扶贫的事,没想到又扯到鸡了。

不然,趁微风不噪,你来老洲,我带你看看老洲村养的鸡,还有蛋。

                                                  

新安才汇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