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路岗村,位于淮南市潘集区贺疃镇东北部,蒙城、怀远、凤台、潘集三县一区交界处,俗称“鸡鸣闻三县”之地,美丽的茨淮新河从村北由西向东穿越而过。
全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境内辖6个自然村庄,11个村民组,450户,2149人,耕地总面积3986亩,水面440亩,林地面积500亩,属传统的农业大村,农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全村2014 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165人,通过历年来的动态调整和整户自然减员,现有贫困户50户,139人,其中,一般贫困户16户58人,低保贫困户29户76人,特困供养散养贫困户5户5人。
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历史悠久,人文底蕴厚重。在古代,这里曾经是一个古驿站,围绕着这个古驿站,人群开始定居并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贺疃镇的原始版图。
悠悠的马蹄声伴随着时代变迁匆匆流逝,新的美丽村庄正延续悠长古韵续写美好生活。近年来,古路岗村围绕“户脱贫、村出列”目标,紧扣美丽乡村建设、光伏扶贫、特色农业种植等契机,千方百计在完善基础设施、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下功夫,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我们是一支特别能战斗、善战斗的队伍”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党支部是“桥头堡”,书记是“领头羊”,扶贫工作队是“排头兵”,党员队伍是“冲锋队”。
说到古路岗村现在的这支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村民们都交口称赞。
村支两委班子成员6名,成员年龄、文化结构合理,其中村党支部书记倪敏,是全镇为数不多的女村支书之一,2017年支部换届选进班子。在她的带领下,古路岗村抓扶贫的能力和素质显著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明显增强,56名党员的先进作用发挥越加明显。近年来,古路岗村两委班子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把党建工作作为引领扶贫工作的总抓手,依托“三会一课”、远程教育播放平台、党务村务公开制度等载体,强化扶贫思想的宣传,通过党员认领服务岗位、党员联系贫困户、民主评议党员以及“主题党日”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勤劳增收,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为进一步充实帮扶力量,提升脱贫攻坚质量,2017年5月,区政协选派由政协副主席宋凯担任扶贫工作队长的三人队伍,入驻到古路岗村直接参与全村扶贫工作。3年来,工作队团结拼搏、攻坚克难,自觉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中,始终保持昂扬斗志,以攻城拔寨的劲头,在农村危房改造、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饮水安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给予重点攻坚,一仗接着一仗打,一个难点接着一个难点攻克,积小胜为大胜,不获全胜绝不收兵。3年来,驻村工作队团结带领古路岗村村组干部、人民群众共同努力,成果满满、硕果累累,村民们对驻村扶贫工作的满意度和知晓率达到百分之百。
良好的工作作风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证,不计回报的付出更需要扶贫人员持之以恒地坚持。
村两委班子成员、普通党员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周末和节假日经常加班加点,逐门逐户了解实情,关注每个贫困人口的情况;因户因人宣传和落实政策、建立健全村级扶贫档案,完善户扶贫资料,精准建档立卡;通过与群众广泛交流,征求对村双基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对在家的贫困户,村两委成员和工作队每周必访,外出的贫困户每月通一次电话,有事时随时通过电话沟通,以掌握各户的动态变化情况。对于边缘人群,村里也高度关注,尽力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脱贫攻坚不落下一户一人,古路岗村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兑现着这一庄严承诺。
古路岗村一切服从服务于精准扶贫工作,建立了干部联片包干、党员联户到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机制,并在日常工作中做到“问题查找动态化、整改工作常态化、整改效果长效化”的目标开展工作。对于中央和省委专项巡视反馈问题和区脱贫攻坚“春、夏、秋、冬”四季攻势、“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大排查工作反映的问题,村里都能及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具体工作,按照谁包片,谁排查,谁负责的要求,压实工作责任,推动工作展开。
每逢巡视反馈问题清单下达后,村支两委在扶贫工作队的指导下,对于存在的问题主动认领,理性分析、客观对待、对号入座、举一反三,努力做到全面整改不留死角、不留尾巴。对于认领来的问题,都建立了台账,明确了责任人、整改时限、做到对账销号。
疫情防控期间,村两委班子和工作队的同志全体无休,在抗疫一线,值班值守。逐家逐户开展摸底排查,保证不漏一人;党员几人一组,通过农村大喇叭、横幅等形式,宣传病毒防范相关知识,常态化开展消毒作业。对于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村里认真制定应急预案和帮扶措施,及时提供防疫物品,有效确保贫困户生活不因疫情受到影响。
“我们是一支特别能战斗、善战斗的队伍”!倪敏书记骄傲的说。
“听说我们要脱贫,太阳也来帮忙哩”
在老村部后面的空地里,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下褶褶生辉,成为古路岗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光伏电站被古路岗村的村民称为“阳光存折”。2017年,古路岗村陆续投入84万元建设两座集中式光伏发电站,总容量120千瓦,日均发电350度,每发一度电可以获得国家补助0.42元,一年可以为集体经济增加12万元的收入。两座集中式光伏电站以村集体为建设主体,产权归集体所有,为古路岗村的发展带来了“澎湃电力”,为贫困户脱贫之路点亮了“指明灯”。
“阳光越充足,发的电越多,村集体的收入就越高,光伏发电解决了我们村贫困户脱贫难题”。倪敏书记兴奋地说,“听说我们要脱贫,太阳也来帮忙哩!”
光伏电站带来了财富,但是有了钱,怎么分配呢?经过民主协商与决策,古路岗村寻到一条“科学分配”的路子。2019年,古路岗村把村级光伏电站恃版半数以上用于贫困人口承担公益岗位任务的工资和参加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劳务费用支出,利用这笔收入,村里优先聘请了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担任光伏电站治理员、护林员、治安巡防员、禁烧员等,剩余部分用于村级建设和贫困户其他帮扶措施支出;2020年将贫困户务工费用支出比例提高到90%以上,总共设置18个公益性岗位,每个岗位年收入不低于3600元。
为了规范光伏支出,古路岗村还专门制作了光伏台账,清晰地记录每一笔收支的金额与用途,如公益岗位工资、救急救难、老弱病残补助、基础设施建设等,所有支出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精准到事,有效确保贫困户长期稳定受益。
可以说这两座光伏电站是党和政府送给古路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一份特别礼物,让贫困户通过就业分享光伏收益,真正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我们是传统农业村,老本行不能丢,但更要创新”
古路岗是传统的农业村,一直以来,都以水稻和小麦种植业为主,但是因为种植技术的原因,产量不高,带来的收入也有限。
“我们是传统农业村,老本行不能丢,但更要创新。”倪敏书记在村支两委会议上坚定地说。
村支两委在扶贫工作队的指导配合下,在延续传统中创新思路,积极组织群众种植优质小麦和水稻,与粮食加工企业实行订单生产,全村的优质粮食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3500亩左右,比常规种植亩均增效200元。
在发展传统种植业的同时,古路岗村积极发展蔬菜瓜果种植项目,2018年,蔬菜大棚扶贫项目落户在古路岗村,占地50亩,投资44.96万元,通过公开招投标,2018年4月新建50个钢骨架大棚。与怀远县种植大户以每棚1000元的价格签定了租赁合同,扣除土地流转费用,每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4.5万元。
专业的大棚一排一排的挨着,轻盈的薄膜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炫目的光芒。望着大棚中喜人的蔬菜瓜果,乡亲们赞不绝口,贫困户也从其中受益良多。
大棚的运作采取“基地+农户”模式,通过传授种植技术及就近就业务工带动贫困户、边缘户20户,每人每日务工收入60元,为贫困户增强“造血功能”、提升脱贫质量夯实了基础。
古路岗村还积极发挥“产业+带动”引领作用,通过精品种植,着力凸显产业扶贫的社会效应。与深圳市阳光庄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订单种植模式,精选种植的日本“伊藤蜜瓜”在第十一届亚洲果蔬博览会上精彩亮相,实现每棚产值6000余元;引进日本“全美4K”西瓜(站神西瓜),每棚产值约12000元。2020年,精选“金香玉”甜瓜,预计每棚产值约18000元,精品种植和品牌上市已成为古路岗村蔬菜大棚产业扶贫社会效应的亮丽名片。
精品种植、蔬菜大棚让古路岗的贫困户尝到了“甜头”,也让古路岗村坚定了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古路岗村沿茨淮新河,发展水产养殖具备一定优势。经过科学合理开发,全村现有水蛭、龙虾、泥鳅、桂鱼等特色水产养殖项目,面积约440亩,水产养殖年纯收入达到210多万元;
积极鼓励贫困户以自有要素参与企业发展、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发展产业,2017年以来,共实施到户项目168个,总资金132.45万元;
投资45万元参与德荣养殖公司发展养殖小区,年收益3.15万元;
投资30万元参与绿地生猪养殖公司发展,年收益2.1万元;
投资30万元参与振南米业发展,新增年收益2.1万元;
......
古路岗村在产业发展上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脚下的路也越走越踏实,越走越有力量。
“想让贫困户生活过得稳,过得好,必须多管齐下”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不能到时候都说完成了脱贫任务,过一两年又大规模返贫。要多管齐下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
古路岗村坚决贯彻习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着力在提升脱贫攻坚质量上做文章,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确保脱贫成果能够持续巩固。
就业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古路岗村对18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家庭成员,积极收集外出务工信息,通过安排镇、村级公益岗位、解决就业增收问题。村里根据每户实际情况,分别为他们安排了村级保洁员、水管员、绿化管理员、光伏管理员、护林员、巡河员、村流转土地管理员和秸秆禁烧员等岗位,户年增收3600-4800元;安排1户已脱贫户为保洁公司保洁员,月工资980元。为全村实现如期脱贫不返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社保兜底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家庭的“保障线”和“安全网”。古路岗村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帮助贫困户做好残疾鉴定,2019年鉴定残疾4人,落实重度贫困残疾人护理补助和贫困残疾人生活补助15人;目前村里享受特困供养待遇5户5人,享有低保补助的有29户。随着低保线与贫困线“两线合一”,一些贫困家庭顺利实现了脱贫目标。
金融扶贫是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古路岗村对2016年及以后的脱贫户均进行了评级授信,贫困户两免带资入股企业带动分红贷款10万元,17户光伏建设贷款13.6万元;2018年6户24万元两免贷款参与德荣养殖公司发展;2019年关廷春贷款5万元用于水蛭养殖;2020年关金春贷款5万元用于龙虾养殖。近年来,共完成金融扶贫贷款61.6万元,为全村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智力扶贫和健康脱贫能让贫困户有更多的获得感。目前,古路岗村贫困户中在校读书的13户15名子女(含学前教育到大中专院校),都享受了教育资助政策,都办理了贫困生救助,全村无一例因贫辍学的学生。村建有卫生室,从业医务人员3名,对60名贫困人口签约了家庭医生,因病住院的都按新农合和 “351”“180”等政策兑现了报销。
贫困户危房改造是“两不愁、三保障”的核心内容之一。2017年,共完成危房改造11户,每户获得危房改造资金6900元;新建房屋4户,每户获得建房资金21300元;2019年,一户贫困户房屋维修,获维修资金6000元;2020年,3户新建,每户获补助2万元。贫困户的房子越住越好,生活也越来越美。
农村经济发展,群众的共同致富,必须要示范带动,有一个或者一批有眼光、有胆识、懂经营的致富带头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古路岗村十分注重“带头人”的培养。古路岗村关西组的关廷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10年前因一场车祸坐上了轮椅,家庭生活十分拮据。他有养殖水蛭的经验,但没有资金。村里及时给落实教育扶贫等措施,又帮助解决了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他村里养殖水蛭7亩,并率先开展龙虾水蛭间养,家庭年总收入达到20多万元,不仅自身脱贫致富,还带领周边群众发展特色养殖,发家致富。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水蛭达80余亩,水产养殖年纯收入达到210多万元,全村人均增收约1000元。他的脱贫致富事迹先后在新安在线、淮南日报、安徽日报、新浪微博先后报道,2019年荣获区妇联“最美家庭”、“淮南好人”称号。
像这样的“致富带头人”,村里还有很多,让贫困户有了榜样,也有了奔头。
为了发挥榜样的力量,古路岗村在全村贫困户中开展了“卫生清洁户、带动乡邻户、勤劳脱贫户、家庭和睦户、邻里团结户”五类评比表彰活动,激发了各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为稳固脱贫攻坚成果打下了良好基础。
美丽的村容村貌是彰显脱贫成果的最直接体现。2017年以来,古路岗先后完成(总投资280万元)中心村庄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新建农民休闲广场3处,整治污水沟2条,建公厕3座,新建了农民大舞台,植观赏树3000多株,建设了小花园、小菜园若干个,挖掘弘扬了古路岗历史文化;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通过(总投资约6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路、沟、桥、涵、渠”治理项目,以及千亿斤粮项目、村庄庄内路扶贫项目、农村四好公路项目等的实施,建设生产桥35座,涵86处,节制闸12座,清淤沟9000米,新建硬化道路22余公里,各自然庄均实现了硬化道路庄庄通、户户通、田间通。同时全力推进卫生厕所建设,大力整治村庄环境,开展村庄道路绿化美化;持续打造“三林”布局,在村庄内构建出四季常青、绿满家园的景观格局,2019年通过“安徽省森林村庄”验收。
“想让贫困户生活过得稳,过得好,帮扶措施必须多管齐下。”古路岗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宋凯说,“尤其要聚焦民生福祉,提高幸福指数”。
近年来,古路岗村坚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脱贫的重要抓手,作为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创新思路,积极探索,通过争取资金扶持、盘活集体资产、发展特色产业发展集体经济,着力解决村级党组织“无钱办事”的难题,在村支两委和扶贫工作队的坚强领导下,古路岗村人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攻坚克难,2018年全村实现集体收入9.14万元、2019年达到19.06万元、2020年预计达到20万元以上,并在2018年成功实现“村出列”,群众满意度与幸福指数连年攀升。古路岗村正以崭新的姿态彰显着华丽蜕变,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穷魅力!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脱贫攻坚又一年。夏天,正是古路岗村最美的季节,茨淮新河绿水淙淙,坝子上绿林耸立,村庄内水泥路面宽广洁净,高挑的红灯笼挂在太阳能路灯上随风飘舞......处处绽放着美丽的风姿。更美丽的,是古路岗村干群们交出的这份幸福答卷!(通讯员 / 丁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