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凤台县刘集镇:贫困户成了防汛抢险“好帮手”

“汛情越来越严峻,上堤抢险加我一个,我想为防汛尽一份力。”面对越来越严峻的防汛形势,凤台县刘集镇山口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詹同旺找到村委委员王丽,主动要求走上防汛一线,当一名防汛志愿者,在淮北大堤上排查堤段险情。

詹同旺住家的山口村,正是硖山口,为八百里淮河第一硖,被称作“长淮津要”,淮河在此恢复东向,这里不仅是淮上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更是淮河行蓄洪的重要节点和难点。7月22日14时正阳关水位26.13米,超警戒水位2.13米,整个董峰湖及境内淮河沿岸8万亩良田成了一片汪洋,为了保证淮河安澜做出了巨大牺牲,这其中包括詹同旺家的2亩黄豆。

“国家这么大,水这么大,不淹俺、淹谁?水退了,还能补种绿豆,没什么大不了。”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詹同旺很乐观。多年前,詹同旺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却不幸患上了严重的股骨头坏死,行走都困难,治疗后,家里一贫如洗。2014年,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帮助他家脱贫,村里不仅为他家安排了医疗、教育等相关政策,还帮助他参加了家庭农场带动和蔬菜大棚种植项目。在政府的帮助下,詹同旺又重拾了脱贫信心,他的病痊愈了,生活也慢慢改善,2017年,詹同旺一家光荣的脱贫了。

党和政府给的关怀,詹同旺一点一滴记在心里。7月20日,当得知村里召集一批人支援淮北大堤险情排查时,詹同旺就主动向村里报了名。“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帮我度过了难关、脱了贫。做人要讲感恩,现在因为洪水出现险情,我当然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加入抢险当中。”第二天早晨6点半,詹同旺和村里的防汛抢险队员一起赶赴淮北大堤,随即展开抢险。

和詹同旺一同参与志愿防汛的,还有一位贫困户,叫唐国菊。“水都涨到坝坡了,您担不担心家里?” “我现在住在了庄台上,再也不要跑水、住庵棚了。”当我们问唐国菊对灾情的感受时,她却很淡定。

唐国菊口中的庄台,是沿淮行蓄洪区一种特殊的景观,是淮河流域独有的一种类似“人工岛”的防洪工程。沿淮群众为了避免被肆虐的洪水淹没家园,靠着肩挑手提,车拉筐运,筑起了一个个高高的土台。土台上面建房居住,繁衍生息,形成了庄台。

唐国菊和詹同旺所住的庄台是山口村的南庄台、北庄台,是1998年实施的淮河退建工程中的移民迁建工程。庄台临淮北大堤而建,海拔也同淮北大堤等高。“山口村38户105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住在庄台上,他们安全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淮河洪涝险情,现在我们全力以赴保大堤、保庄台,相信今年肯定也能平安度汛。”刘集镇镇长米军红介绍,雨季之前,全镇结合市里推进的第二轮“五看”排查,对所有农户的“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进行了排查,特别是对住房有安全隐患的地方及时修缮,确保家家户户不因洪涝灾害返贫、致贫。

“91年涨大水的时候,庄台还没有建,我们只能在大坝上搭庵棚过日子,大太阳晒着,水里热气蒸着,人都活不下去。”虽然30年过去了,谈起以前的灾难,唐国菊仍然记忆犹新:“没水吃,就打河水放明矾。没饭吃,就在地上挖个坑,捡点柴火下面条。有一天,刚下好一锅面条,里面蹦一只懒蛤蟆。”

行蓄洪区的脱贫攻坚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没有行蓄洪区的脱贫攻坚就没有全市的脱贫,没有行蓄洪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全面小康,在脱贫攻坚征程中,全市行蓄洪区作为脱贫攻坚的 “硬骨头”。 按照省委、省政府行蓄洪区建设的“减总量、优存量、建新村”分步走的实施战略,将行蓄洪区的脱贫攻坚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庄台的水路电渠和教育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着力推进垃圾、厕所、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山口村的北庄台就是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这里不仅是群众的“安全岛”,更是老百姓秩序整洁美、生活基础美、景观风貌美的“三美”新家园。

“涨水之前,就有村干部到俺家看看房子可有裂缝、自来水可正常,还有什么需求。现在涨这么大水,我们一天没断过电、一天没断过自来水,买米买油都很方便,没有什么担心的。” 詹同旺、唐国菊和志愿者们在防汛工作中干劲十足,“要没有国家的好政策,像我家哪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生活。我们没有读过什么书,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是我知道做人不能忘本。”简单质朴的语言蕴含着火一般的真挚。

在他们的带动下,很多贫困户和普通农户也主动加入了防汛志愿队伍。不论早晚,总能在巡堤查险值班人员中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以自己的方式为防汛工作奉献一份力量。曾经的“被关怀者”成为了“关怀者”,在防汛一线中展现出了满满的正能量。

“打好脱贫攻坚战,我们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贫困户的感恩教育,用群众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因此在疫情和汛情面前,广大贫困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我们要为他们行为点赞喝彩。”凤台县扶贫办主任赵德胜说道。(通讯员 / 熊文田 宋永强)

新安才汇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