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张先赋:旧时居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离我们退休还有些年头,即将成家的女儿,已在合肥为我们规划新居,而且相中了政务区。天鹅湖在侧,这里环境好,离她单位近,将来可以随时回娘家。 

政务区房价每平米三万,在此安居显然不易。她拟将我们庐江的首套房屋和她在合肥经开区的现居房一并售出,二房合一再添些资金,可望置换成政务区新居。 

我们回到庐城大厦新村的旧居,收拾清扫租客们留下的一片狼藉。清洁后的旧房,墙面虽有些污损,家具也显陈旧,但恢复了整洁如初的布设,依然窗明几净,显出几分朴素典雅的韵致。 

这里是我们平生第一处安身立命之所,东挪西借购置于二十年前。当年,我们夫妇都在偏远的乡下工作。记忆犹新的1994年,我每月工资二百尚欠两元,而米价已达百斤百元。 

就在我穷困潦倒之际,乡政府领导层放话,说为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决定集资三万,交由本地建安公司在县城征地建住房,要求一个月内交齐集资款项,逾期则视为放弃。此言一出,直叫人又是惊喜又是愁,惊喜人生漂泊居无定所十多年,如今安身蜗居有望矣;忧愁的是,一月之内筹齐三万,凭我夫妇月薪四百元的收入,真是难于登天啊! 

一个月的奔波,三万幸好筹齐。此后,我们便在美好的憧憬中期盼和等待,上半年盼到下半年,今年盼到明年;两年之后,我们终于等来了最后消息:集资建房因故取消,集资款按贷款利息退还! 

罢了,别指望天上掉馅饼了。 

数年后,拿着还清债务后余存的集资退款,在朋友指点下,从银行取得商业按揭三万,终于购妥这套九十平米砖混结构的商品房。从此,每月需按时缴付五百元的还款。我虽已见涨的月工资,仍然不足以偿付这一大笔,日常生活捉襟见肘。那几年里,即便新年春节,也不能添置任何衣物。 

虽然生计维艰,但总算有了个不错的安身之处,任凭宦海沉浮,从此我“风雨不动安如山”。在这里,我拥有了梦想中的书房,并正式开启了诗文书画的人生之旅,虽然这在外人看来迂腐穷酸的作派,却注定要成为我人生的价值所依。通过日积月累的磨炼,我逐次取得了安徽省美协和书协的双重会员身份,还有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和中华诗词学会的入会资格。 

女儿从这里逐渐长大,开始了她的中考和高考生涯,也因此成就了日后的职业前途。伴随着女儿的出落成长,夫人也重拾搁置二十多年的画笔,仅以三年多的时间,即投稿入选安徽省美协的专业展览,初试牛刀,一战告捷。 

坐在安静整洁的老屋里,触目所见,都能勾起酸甜苦辣的回忆。记得新房装修时,因担心包工包料的质量,我们选择了包清工,因此所有的施工材料采购,我们都必须抽空亲力亲为。 

有一天,我们押着送货的板车往回赶,面黄肌瘦的妻子,时不时捂胸皱眉,追问之下,说胃有点难受,再细问,妻子竟低头垂泪。唉,是我忙糊涂了。近月以来,妻三餐不济,日渐消瘦,我竟然无暇顾及,独自煎熬的妻,怀着沉重的心理负担,每日奔波,身体已十分孱弱。强拉妻子到医院做胃镜,结果还好是浅表胃炎。医生说她严重消化不良,因为过于劳累。妻得知检查结果,却豁然开朗,细心养息数日,胃功能开始好转。但直至今日,她仍然体质虚弱。 

女儿却从此忧心忡忡,终于用她积蓄数年的工资凑足首付款,以其公积金贷款加商贷,为我们在庐江购置了第二套住房。从此,我与妻子各有画室一间,似乎真的称得上书香门第了。 

但对于庐城老房子的处置,我们却颇为踟躇。卖了吧,多少于心不忍,敝帚自珍啊;不卖吧,有点资产闲置。沉吟不决,女儿拍板,暂且留着出租,日后视情况而定! 

其实,我和夫人都与女儿同感。这所老房子是我们心底的人生家园,就像那衔泥筑巢的燕子,冬去春来总在寻找旧日的门庭。搬离好几年了,我往往于不经意间,还径自奔向那里,仿佛只有那里才是我们固有的老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