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俞乃思:特别嫁妆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很多情侣都选择在此时走进婚姻的殿堂。在传统的婚礼中,嫁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是多少的问题。有钱人家,送车送房送现金;没有多少钱的家庭,送上几床被子和生活用品,也是必须的。然而,近日在南京一对新人的婚礼上,来自农村的父亲——我,额外送的几件嫁妆,让现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意外。

新娘名叫俞书琪,来自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新郎名叫韩杰冰。婚礼在南京鼓楼区宝善街一栋西洋古堡式建筑前举行。当仪式进行到新郎新娘双方父亲说话的环节时,新娘的父亲——来自农村的我,拿出送给女儿的文化嫁妆,立即赢得热烈的掌声。

文化嫁妆总共有六件,分别是一副对联,内容是:“冰清玉润人中杰,琪花瑶草云彩书”。这是我特别邀请安徽省社科院钱念孙研究员,为新郎新娘撰写的贺联,对联巧妙地将两人的名字嵌入其中,形象地书写出两位新人英姿风发、如花似玉的美貌、清纯高洁的情操。第二件嫁妆,则是两位新人出生当天的报纸,各十份,其中包含《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等。为了收集这20份报纸,我整整花了一年时间。另外四件嫁妆,分别是当地一名画家为两位新人创作的肖像油画,两本央媒奖励的笔记本,《北京文学》创刊70周年纪念特刊奖品,上海作家、演讲家纳兰泽芸贺词的音频视频。

我现场表示,之所以用心选择这些“文化嫁妆”送给女儿和女婿,用意就是今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生活多么忙碌,都要抽出一点时间亲近文学艺术,读有用的书,做个有趣的人。

新娘俞书琪和韩杰冰,都是南京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杰冰比书琪高一届,毕业后都到了杭州工作。两人在学校并没有交集,2016年在一场朋友聚会上认识后,由于两人所在的公司就隔了一条街,此后接触就多了起来,彼此建立了感情。

我是一位农民。早年,我也有文学梦。18岁那年,我中考落榜,迫于家里拮据,只得到村办窑厂做脱坯工。然而,我没有因此沉沦。1982年底,我拿起幼稚的笔创作了处女作小说,不曾想被发表在次年首期的《繁昌文艺》上。这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各种文章频繁见诸报纸和杂志。因为热爱文学创作,我逐渐在当地有了小名气,成为一位“草根”记者。从1983年迄今,我蛰伏在老家孙村镇,先后做过宣传干事、文化站站长、乡镇广电中心负责人,以及多家报社的通讯员。我用三十余年的坚守,传播乡村文化,宣传家乡故事,塑造乡间人物,书写乡俚农俗,先后出版了《“无证记者”的新闻课》《孙村印记》《行走孙村》等6部作品集。

我虽然身为农民,但也是一名乡村基层文化人,浑身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这次女儿举行婚礼,我额外送给女儿这六件文化嫁妆,就是希望女儿女婿在未来的日子里多读书,读好书,做有用的人。而我自己转身回到台下,目睹女儿和女婿相拥的那一刻,却潸然泪下。

复旦大学哲学博士钟晓宏,是我的远房亲戚。他在看到我送给女儿六件文化嫁妆的消息后,十分感慨。钟晓宏说,“六份特殊的嫁妆,既是对多年培育女儿走文化人生方向的固执,也是对以文化守护人性基本面的中国知识传统的执着。如今出嫁的女儿已投身文化市场的商海,作为沉浸在基层文化之中,苦心孤诣半辈子的父亲,以这一串独特的文化嫁妆,向后辈昭示人生形而上的方向,要让精神永远有方净土在守护你们前行的方向。”

钟晓宏说,“当生计不是困扰的时候,不要忘却回归文化回归精神自身的源头活水。父亲这份特殊的嫁妆,既是对女儿现状的不安,也是对女儿未来的期许。当她们超越柴米油盐困扰的时候,希望她们能永远铭记父亲一生献身文化的攀爬背影。”

钟博士的点评,让我欣慰;对晚辈的未来,我满怀期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