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我们就会想到南京中山陵。南京中山陵因其气势磅礴、寓意深远、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精神等特点而盛赞于世。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曾评价:“中山陵虽西式成分较重,然实为近代国人设计以古代式样应用于新建筑之嚆矢,适足于象征我民族复兴之始也。”殊不知,这座宏伟壮观的建筑组群设计大师竟是我们安徽滁州人吕彦直。
成立中国建筑界首个学术团体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决定按其遗愿归葬南京紫金山。在决定了陵址后,有关方面向海内外悬赏征集中山陵墓设计图案。在应征方案中,有一个方案让评委眼睛一亮:此方案融汇中国古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其全部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寓含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之意,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认为设计方案“简朴典雅,且完全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精神”,最后评定此方案为头奖,决定采用此方案建造陵墓;同时聘请设计者为陵墓建筑师。
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不小轰动。因为此方案的设计者竟然只有32岁。和那些蜚声中外的老专家相比,真可谓是名不见经传。这位名叫吕彦直的小伙到底是什么来头呢?
原来,祖籍安徽滁州的吕彦直,1894年7月28日出生。在他还未满7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道中落,度日艰难,一家人不得不于1908年南迁到了南京,这样,14岁的吕彦直进入汇文书院读书。
安居南京的第二年,吕彦直由二姐吕静宜带往法国巴黎读书。因为当时二姐夫严伯玉是清政府的“驻法参赞”。在法期间吕彦直很懂事,每天放学后,就到巴黎歌剧院的停车场给洋人擦汽车,挣几个小钱贴补书杂费用,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回国后又于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部读书。1913年毕业时以庚款公费派赴美国留学,入康奈尔大学,先攻读电气专业,后改学建筑,接受西方学院派教育。在这期间,吕彦直曾作为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的助手,参加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校舍的规划、设计,同时描绘整理了北京故宫大量建筑图案。
1921年吕彦直回国后寓居上海,先后在过养默、黄锡霖开设的东南建筑公司供职,不久在上海开设彦记建筑事务所,是中国早期由中国建筑师开办的事务所之一。1924年,吕彦直与首批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庄俊、范文照、张光忻、巫振英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建筑界第一个学术团体。
呕心沥血建造中山陵
吕彦直担任中山陵总建筑师,监理陵墓工程的重任后,立即着手编制初步概算(总数约50万两),限于经费,经葬事筹备委员会讨论决定,工程分两步进行。吕彦直深知,要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必须要有一个资金雄厚、施工经验丰富的营造厂承建,他选择了曾经建造过上海电话大厦、外白渡桥和南京南洋劝业会的姚新记营造厂。年底,家属代表孙科与姚新记签订第一部工程合同,吕彦直以证人身份签字,合同规定工期14个月。吕彦直返沪后绘制工程详图,从此闭门谢客。
1926年1月15日中山陵工程开始,但由于在荒无人烟的山坡上施工,条件极差,材料运输尤为困难。至7月中旬开工已近半年,而主要材料尚未运到,墓室、祭堂的基础工程尚未完成。为此,葬事筹备委员会于7月19日致函吕建筑师,告诫工期已近一半,如不能按期完工,将要承担责任并受到罚款处理。为加快工程进度,吕彦直不得不奔波于沪宁之间。至9月,终因辛劳过度,病倒在上海寓所。
即使这样,吕彦直依然规定每一分部工程的图纸大样和做成的模型均须送往上海,由他亲自审查、修改。选用的建筑材料,除必须按他指定的商标、产地之外,还要选送样品,经南洋大学试验并超过美国标准,他才签字准用,否则定要返工。他的严格要求与一丝不苟的态度,不免引起姚新记营造厂的怨言。
而就在这之后的1927年初,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济深等人成立“广州中山纪念堂筹建委员会”,并向中外建筑师悬奖征求广州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的设计图案。担任南京中山陵墓建筑师的吕彦直报名应征,连夜绘成中山纪念堂建筑图案,5月中旬评选揭晓,吕彦直荣登榜首。吕彦直的工作又增加一份重责,不辞劳累拖着虚弱的身体,奔波在南京、广州之间。
1929年2月,南京中山陵墓室、祭堂基本完成,吕彦直在上海卧床不起,病中仍念念不忘两地工程。20日他写信给姚新记,要求全部工程必须在3月9日前完成,以便在原定3月12日奉安大典(后推迟至6月1日)前验收交工。但令人惋惜的是,就在工程即将全部竣工迎接验收之时,吕彦直却因病与世长辞。
与严复二女儿的一世情
1929年3月18日吕彦直病逝后,上海的报纸刊登的讣告中称吕彦直至死未婚。但其实他那时已有红颜知己,名叫严璆——大名鼎鼎的翻译家严复的二女儿。
据史料载,1890年至1900年吕彦直的父亲吕增祥任天津知州期间,身边聚集了一批新派知识分子,其中就包括北洋水师学堂总办、大翻译家严复,清直隶道员、后来的国务总理、外交家孙慕韩等。他们成为吕增祥的密友,并建立裙带关系。先是吕增祥的二女儿吕静宜嫁给了严复的长子严伯玉。再是吕增祥的长子吕彦深娶了严复的侄女严琦为妻。三是吕彦直与严复的二女儿严璆相好,并订为未婚妻。
1928年初,吕彦直被确诊患有肝癌。他从容不迫,一方面先把噩耗告诉远在北京的未婚妻严璆,请她另做打算。另一面全神贯注投入到南京规划设计草案的研究与拟定工作中。1929年春节前,病情不见好转的吕彦直,回到了上海古拨路55号自己的寓所静养。他写下遗嘱,交代自己未完成的工作,请黄檀甫等同仁务必按照原计划完成中山陵余下的工程;开展好广州中山纪念堂、纪念碑的建筑工程。1929年3月18日凌晨,吕彦直停止了呼吸。严璆得知后,悲痛欲绝,断然在北京西郊出家,法名“秋妙”。
吕彦直逝世后,鉴于他的成就南京国民政府明令全国予以褒奖,并在中山陵园立碑纪念。1929年6月11日,国民政府颁发褒扬令,褒扬建筑师吕彦直。他也因此成为近代中国唯一获得过政府通令褒奖的建筑师。据了解,吕彦直胞兄吕彦深的外孙女薛晓育曾于2009年5月来滁州寻根问祖,带来了他们夫妇巨著《中山纪念建筑》。书中有薛晓育提供的吕彦深人事档案手稿的照片,上面写着:“驻巴拿马总领事馆主事吕彦深,现年二十四岁,安徽省滁县人。”这也成为吕彦直是滁州人的有力证据。□徐舟 筱铖
原标题:安徽滁州人吕彦直建造了中山陵 与严复二女儿一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