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文娱新闻

“沪剧女皇”茅善玉来合肥直言:严凤英是我的女神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 由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文联主办的“大湖之约——艺术名家大讲堂”昨天下午迎来第77期,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素有“沪剧女皇”之称的茅善玉现身合肥大剧院畅谈《沪剧与上海文化》。接受采访时茅善玉表示,地方戏需要不断扩容和探索来适应时代,而说到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借鉴,茅善玉直言黄梅戏曾给自己带来很多启发和灵感,她透露自己上世纪80年代初就迷上了严凤英,“用现在的话说,她就是我的女神。”

黄梅戏给我营养

从《红灯记》到《石榴裙下》再到《一个明星的遭遇》,从小铁梅演到卢雯慧再到风姿绰约的周璇,“沪剧女皇”茅善玉嗓音甜润、情深味浓,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二度梅”获得者。来到合肥,茅善玉首先谈到的就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她透露,上世纪80年代初自己就因为创作沪剧《黄梅戏女皇》来到合肥采风学习,而且从那时候开始就迷上了严凤英。“严凤英老师的一招一式都吸引我,她的舞台动作和表演是活灵活现的,饱含内心情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女神’。” 茅善玉坦言,严凤英的黄梅戏表演对自己的艺术生涯有很大的影响,“黄梅戏是接地气的,有泥土芬芳。”

说到接地气和泥土的芬芳,茅善玉回忆,自己演传统沪剧《庵堂相会》里的小姐时总是觉得,自己的表演只有身段美,缺少了立起一个人物的东西。而观摩了严凤英的表演,看过了黄梅戏的唱腔身段,尤其是看了严凤英的代表作《天仙配》之后,茅善玉对自己的角色和表演进行了调整,“我觉得艺术是相通的,可以相互借鉴,所以我对黄梅戏和合肥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荣誉意味着责任

沪剧是茅善玉的一生挚爱与追求,虽然是上海的地方剧种,但在茅善玉看来,沪剧相较其它剧种而言更加专注于现实题材,源于生活的,取材自身边的人和事,所以分外“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多年坚守沪剧舞台,茅善玉从来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敦煌女儿》等作品不断问世,茅善玉始终觉得,自己身上有使命和责任把沪剧这个小剧种唱出更大的世界,“应该像前辈艺术家一样,为沪剧这个事业奋斗终生,这是信仰。”

今年国庆70周年庆典,茅善玉继1984年国庆彩车巡游之后,时隔35年再一次登上国庆庆典的巡游彩车,也再次亲身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和国庆庆典的火热壮观的气氛。茅善玉深感自己的努力和一点成绩,得到了国家、社会和广大群众的认可,而这也敦促她继续在沪剧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作为资深戏曲表演艺术家,茅善玉舞台上下从未停止思考,“我觉得地方戏需要扩容,要有新的探索,来适应这个时代的进步。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本土,再面向全国,然后才有更高的目标走出国门。”

李中蒙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蒋楠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