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1月20日、21日晚,作为开年大戏,大型新编庐剧《包公打舅》在安徽大剧院连演两场,累计长达200分钟的演出,为现场3000多名观众送上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
此次演出以小戏弘扬大文化,不仅是加强党员干部廉德教育的一次新尝试,也是艺术创作的一次新探索,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打开一条新思路。在助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包公故里知名度、美誉度,擦亮肥东县作为安徽省“庐剧之乡”的金字招牌。
大腕云集讲好包公故事
该剧根据真实历史编创,表演团队阵容强大,并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朱万曙担任编剧。
“外甥打舅舅,不认老娘亲”,这部戏主要讲述了包拯调任庐州知府时,乡民状告张文彬(张老三)侵占乡邻田地和玉盘。张文彬乃是包拯的堂舅,且对包家多有照顾,却仗着外甥做了知府横行乡里。身处国法与亲情的两难之境,包拯最终还是按律责打张文彬一十大板,但由他这个当外甥的代为受刑。
演出剧照。
《包公打舅》演出团队阵容强大,包拯和夫人董氏的扮演者分别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汪育殊以及国家一级演员钱涛,他们将角色表演得惟妙惟肖,精彩的表演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整部剧具有鲜明的廉政风格,结构紧凑,情节简练,场景设置简约典雅,演出节奏张弛有度,舅舅的蛮横与诙谐并进;戏剧内核平等法治,包公的公正与孝顺并存。
好评如潮观众耳目一新
“过年期间看到这部庐剧大戏,心里很开心。我年轻时就下放在肥东,在乡村经常去看戏,现在能再次听到这么纯正的庐剧,感到很亲切,也非常喜欢。”63 岁的观众章维顺高兴地说道。
“今天看了这部剧,彻底改变了我对庐剧的认识,这部戏幽默诙谐、旋律欢快、内容健康向上,舞台制作非常精美,很好看。”来自安徽大学艺术学院24 岁的研究生黄文奇激动地说,庐剧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在内容、形式上都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把一些现代的元素融入进去,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部剧总体来说,一个字‘棒’!它切合了当下的主旋律,剧本、表演、唱腔都非常到位,而且有创新,包含了不少肥东元素。”该剧艺术顾问、著名庐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传人、90 岁高龄的丁玉兰在现场观看时表示,《包公打舅》最大的亮点是对于庐剧的传承,普通观众看戏觉得很“得味”,内行人品评觉得很有合肥味。
开年大戏将巡演40场
“肥东县是包拯诞生地,也是安徽省的‘庐剧之乡’,所以我们想打造一部以包公为主题的大型庐剧,既是宣扬传承包公精神的现实需要,也是老百姓对文化的需求。”肥东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爱国说,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精心打磨,《包公打舅》在安徽大剧院隆重上演。
此前,该剧已于1 月10 日在肥东丁玉兰庐剧院成功首演。陈爱国介绍说,这部戏开启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由肥东县委宣传部、肥东县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制作,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演员的构成上采用了专业演员和草根演员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专业演员对草根演员的传帮带,同时使草根演员更多地活跃在乡村,为老百姓奉献一场文化盛宴。”他表示,《包公打舅》内容上弘扬了孝道家风、勤政为民、依法治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切合新时代的主旋律,艺术表现形式上注重肥东本地特征和非遗元素结合,很接地气。
据悉,《包公打舅》的排演分为A、B 角两组同时进行,A 角演出团队由省内外知名的戏曲演员担任主演,在安徽大剧院、丁玉兰庐剧院完成3 场示范性演出;B 角团队则主要由肥东当地民营剧团的演员组成,他们在A 角演出团队中担任群众演员。B 角演出团队将会结合双文广场、“情暖敬老院”百场文艺下基层、“梨园飘香”送戏进基层、“乡村大舞台”等活动,陆续完成40 场巡演,为老百姓送上一场精彩的文艺盛宴。
新编庐剧《包公打舅》获专家学者一致好评
1 月21 日上午,新编庐剧《包公打舅》研讨会在安徽大剧院召开。数位专家学者与《包公打舅》主创团队齐聚一堂,各抒己见,为庐剧文化传承与创新献计献策。与会者一致对该剧的成功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包公打舅》编剧朱万曙:肥东传承包公文化做得好
包公是流传至今的著名历史人物,我们想通过这个戏,发扬正能量,传承包公精神,所以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剧本。
同时,我也感觉到肥东县在传统文化传承上做得很好。这部戏的组合也很特别,肥东县作为出品人,安大艺术学院作为制作人,历时一个半月完成建组和舞台排练,肥东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也很感谢各个演员的大力支持。
中共安徽省纪委原副书记仲兆宁:以案说法以情感人
《包公打舅》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以小见大,萃取包公一生中的小插曲,来歌颂他的清正廉洁、公正无私和家国情怀,满满的正能量。同时,又以案说法,以情感人,弘扬了情在于理、法比天大的法治社会,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戏中也蕴含了巧妙的戏曲冲突,体现了编剧与导演的别具匠心。
安徽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陆勤毅:弘法治国家展江淮文化
在《包公打舅》的首场演出中,台上演出与台下观众融为一体,唱的是庐剧,展现的是初心,可以说是近些年庐剧的代表作。看似包公家庭私事,实际上关系到国家法律如何体现公正。
同时,从语言的表达和背景的设计到情节的展现都是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文化,让大家更加了解以合肥为代表的江淮文化。
安徽日报社副总编辑计永超:透与巧的完美契合
这部戏承载了“透”和“巧”的精妙,整场戏看下来,透到不愿意喘气,巧到不可言状。深深地折射了对现实的思考,透说包公史实,透析了天理人心,透视着人间正道,透亮着观众的心田。巧就巧在选题上小中见大,结构上浑然天成,大鼓书融入庐剧,结合得天衣无缝,给观众惊喜。语言上巧在大俗大雅,演技上巧在妙趣横生,充分体现出文化的自信。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书磊:传统与现实的创新结合
《包公打舅》属于新编戏,介于传统与现代戏曲之间,在艺术风格上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传承与创新都做得很好。舞台布置、人物的上下场安排都很流畅,是地方戏的一个典范。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剧情流畅亮点突出
判断好不好看的一个标准就是它是否全程无尿点,《包公打舅》就是一部好剧。没有尬景,观众的代入感很强。虽然是老剧新编,但每一幕都很精粹,语言对白把每个人物的性格表现突出。而亮点是大鼓书,发挥着很多的作用,具有穿透力,体现了中国民间戏的穿透力。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吴新苗:打破传统包公形象
包公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的表现,被神化,被符号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历史上的包公却不是这样。《包公打舅》脱离了之前的形象塑造,回到历史当中,找到了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塑造了有情感有温度的包公,宣扬主旋律形象别具一格。
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唐跃:地方戏应表达地方文化
地方戏和占有主流位置的大戏相互之间,究其本质来说,追求的是如何与当代的审美贴近,如何和地方文化靠近,一味的庙堂化不可取。最后处理过程可以复杂点,人物剧情的转点可以再服帖一些。
安徽省文联副主席王长安:踏踏实实做好演出
《包公打舅》与宏观主流价值观契合,符合时代主话语。《包公打舅》是老百姓民间流传的故事,适合民间剧团演出,符合群众的口味,文艺为整体的社会和人民服务,不刻意追求戏曲广泛传播,服务好一个地方的观众就好。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扬正气不俗气
《包公打舅》以平常心写给老百姓看,长志气、接地气、扬正气、不俗气。小团队大情怀,小故事大影响,像一股清风透着清新,简单朴实。塑造了一个食人间烟火的包公,走进人民心中的包公,有情有感有血有肉的包公。
国家一级导演、安徽省话剧院原院长、《包公打舅》导演唐大康:顶级演员与民营演员组合很有趣
用庐剧演绎包公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肥东县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剧组也很有意思,有顶尖的一级演员,班底又是民营演员,第一次尝试这样的组合,反而带来了很多特色和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导演,踏踏实实做戏,努力继承传统,也尝试新的突破。
中共肥东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高彬:期待传统庐剧更多走出去
肥东是幸运的,因包公故里而结缘这部戏。这些年来,肥东一直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连续举办了六年“全民文化月活动”,每年上千名文化志愿者为老百姓演出,我们还连续八年举办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网上浏览量超100万。
作为出品方,我们认为《包公打舅》是成功的,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庐剧新戏,更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力作。尽管肥东县近年来文化建设有所发展,但文化资源毕竟有限,更多需要走出去,走向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平台,庐剧需要借鉴、吸收外来优秀元素来提升自己的水准。作为合肥人,要做合肥的事,振兴庐剧是初心,庐剧的成功才是我们的追求。
赵琳 彭红玲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刘旸/文 王从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