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 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的新书《床前明月光———为亲爱的妈妈送行》最近与读者见面。书中,作者回望妈妈的人生经历,倾诉至亲离别之痛,分享人生特定阶段的生命体验。近日,敬一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写作的过程很痛苦,但也是有价值的。“送别妈妈的过程,也是认识生命的过程。好像对失去有了更多的理解,对眼前的生活也有了更多的珍惜。”
母亲走了
我就站在夕阳里
2019年4月27日,在敬一丹64岁生日这一天,妈妈永远离开了人世。忍着悲痛,敬一丹开始写作这本《床前明月光》。“床前陪伴,是一个很痛苦的经历,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我妈妈一点一点地走进暗夜。但是即使是至暗时刻,在人生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有光的,那就是月光。‘床前明月光’这五个字一下子就重新出现在我的眼前。书的副题是受白岩松启发,用送行这样的说法。”对于陪伴,敬一丹说,陪伴不是探望,陪伴就是朝朝暮暮,在各种各样的琐细当中,让我们的至亲感觉到你在。“对于重病中的至亲,特别是已经无药可治的这种重病,我觉得陪伴就是药,而且是不可替代的药。”
作为观众熟知和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敬一丹主持过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感动中国》等多档有影响的节目,在屏幕上与几代观众相伴。镜头以外的敬一丹,也是女儿,人过中年,她面对着所有中老年人都面对的现实:自己慢慢变老,父母已经老了,岁月把“老、病、死”直接推到面前。敬一丹表示,自从母亲去世以后,她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变,就是比以往更能意识到自己站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上。“以前觉得夕阳、黄昏啊那还不属于我,那是属于我的父母,然而我妈妈去世以后,我觉得我一下子就站在了夕阳里,一下子就望到了月光,也望到了天慢慢黑下去的那一步。”
记录痛苦
才能更珍惜生活
敬一丹说,写作这本书时,自己曾经因为实在太痛苦而写不下去。“写这本书本来就是很有痛感的,我从妈妈那得到了一种遗传,就是特别喜欢记录,我觉得有痛感的记忆有一种特殊的记录价值。它记录了生命体验,同时这种记录也可以和有同样或者近似经历的人产生共鸣。所以我还是选择在痛苦中做了这样的记录。”写完这本书,疫情已经越来越严重了,敬一丹说,那段时间她更能够理解失亲者那种心碎。“所以我想失亲不是一个人的痛,在这样前所未有的疫情面前,那么多的失亲者的那种痛苦,是需要大家互相倾诉,互相慰藉的。”
“这本书写的是昨天的事,但是这本书是为了明天写的。我们在今天面对明天,面对未来的时候,不管是哪个年龄段,都会遇到生命的进程这样的话题。所以面对着时光、生命,面对明天,我们最好从现在开始就有生命思索,就有更多的生命思索。”敬一丹在书的后记里写道,清明的时候,她把妈妈留给她的那些花籽都种在阳台上,现在已经生出了芽。“我想我经历了这样的失去,有了这样一个痛苦的记录过程以后,对生活应该有更多的珍惜和向往。这就是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面对读者的时候,应该有的一种状态。”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李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