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知名作家品大圩,葡萄架下话小康”活动下午在大圩镇举行,众多文化大咖齐聚一堂,品香甜葡萄、谈大圩振兴、说包河发展、话小康生活。
《光明日报》安徽站站长常河表示:“一个地方有没有希望关键在它的态度,而最好的态度就是开放,大圩一脚老城一脚新城,左手乡村右手城市。”常河表示,自己一直留恋大圩和包河的城市,水和空气,他觉得从大圩能看到乌镇的乌村,“乌村的模式就是保持乡村的原生态,整修和提升,住在这里就是住在儿时的乡村。我们说,乡愁对于90后00后呢,未必,若干年后他们也会怀乡。”
说到小康,常河表示小康生活不仅仅是物质丰盈,而是精神上的丰沛,“大圩菜花节到葡萄节,也是一个开花结果的过程,提高大圩的文化禀赋,大圩的气质禀赋是什么?民谣响起,你的心就会沉静。一次小型的高端的民谣节,会不会对大圩有一些好处。”
常河也结合乡村文化谈到“人”的问题,“原住民的问题,很多艺术乡村存在艺术家的粗暴入住和入侵,原住民是旁观者和游客,而大圩原住民有产业上的先天禀赋,是大家共同参与大圩的建设这个先天优势;第二个是年轻人的问题,从大圩走出去的年轻人,另外是愿意走进大圩的外乡的年轻人。未来不可限量。”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蒋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