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讯 过去这五年,合肥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战略支撑,把工业立市作为强基之本,把生态保护作为永恒底线,把优化环境作为重要保障,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至高追求,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以政府辛苦指数换取百姓幸福指数。
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台阶
过去五年,经济发展质量更优,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更好地提高质量、做大增量、扩张总量。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台阶,年均增长10.1%,总量前进五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0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总量升至第9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4%,总量升至第6位。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地方财政收入升至第10位。进出口总额稳居第9位。
主要创新指标进省会城市前七
过去五年,创新转型升级更快,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坚持以创新培育发展动能,以转型增强经济韧劲。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悟空探秘、墨子传信、热核聚变、铁基超导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主要创新指标进入省会城市前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升至3.15%,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保持国内领先,家电、新型显示等全国生产基地优势地位持续巩固。
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由39.8%提升至45.3%。新业态加速涌现,新经济快速发展。
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过去五年,合肥生态环境保护更严,持续发展力明显提升。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理念深入人心,制度体系更加严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巢湖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巢湖水质总体保持Ⅳ类,富营养指数由60.8下降到50.3,15个国控断面14个达标。
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明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增加。
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城区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到27.4%、46%,巢湖、肥东、肥西跻身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县城)。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确立
过去五年,城市功能品质更好,承载辐射力有效提升。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以现代城市理念提升规划建设品质。大建设工程累计投入1900多亿元。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确立,“米”字形高铁网络基本形成,新桥机场通航国际,合肥港通江达海,“一环八线”高等级公路网不断完善。
合肥都市圈扩容升级,“5+2”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建立,与省内其他城市联动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城镇化率超过73%。
城市步入地铁时代,快速路网加快构建,主城区与各组团基本实现“一刻钟快速交通”。
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加快对接,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肥西、肥东、长丰进入全国百强县,巢湖、庐江跻身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包河、蜀山、瑶海、庐阳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65项改革纳入国家试点
过去五年,改革开放力度更大,社会创造力持续提升。
合肥坚持先行先试,全面深化改革多点发力、纵深推进。65项改革纳入国家试点,国资国企、财政金融、农业农村、行政审批和社会治理等重点改革取得突破。
动态完善“1+3+5”产业政策体系,在全国率先探索光伏扶贫模式;省市共建公共资源交易“合肥模式”;高铁南站综合管理领跑全国;金融改革创出“一通三改”新模式。
八大开放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经贸合作,43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肥投资。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合肥上海双城合作渐入佳境。
137位市民入选“中国好人”
过去五年,获得感幸福感更强,民生保障力全面提升。
合肥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民生工程投入449亿元,惠及760余万群众。城镇新增就业近105万人。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大病保险、被征地农民保障实现全覆盖。
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扩大,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6所、新建中小学150所;安徽名人馆等一大批公益文化设施建成开放;《合肥市志》《合肥通史》出版发行,连续荣膺中国最爱阅读城市; “大湖之约”艺术名家大讲堂形成品牌。137位市民入选“中国好人”,位居全国前列。
三河古镇成功创建5A级景区,成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市;编制完成健康合肥2030规划,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民健身成为风尚,环巢湖四季赛事打响品牌。平安合肥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本版稿件: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蒋瑜香 吴奇 乐天茵子 罗敏 杨赛君 黎静
原标题:过去这五年合肥开启加速崛起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