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清澈的河水、繁忙的码头、名将的传说……这是百姓记忆中的淝河镇,然而却渐渐消失在城市发展的“阵痛”中。改变,成了每个淝河人心中的梦。去年,合肥市包河区淝河片区综合改造正式启动,大半年来,成绩斐然。征迁工作全力推进,城中村逐渐消失,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人居环境不断提升……以提升品质为目标的淝河片区已展露出新的面貌。
淝河生态公园四期效果图。
城中村居民住进高品质小区
每天早晨,家住淝河镇安百苑B 区的贺女士把孙子送到幼儿园,再去超市买菜,随后又到文化活动中心跳跳舞,这一切不出小区就能完成。这样方便又惬意的生活已有一年。
去年2 月,作为淝河镇老官塘社区的居民,贺女士和其他500 多户居民一起,拿到了回迁安置房的钥匙,搬进新家。“以前我们那就是大片的城中村,房子破,环境脏,多亏片区改造才能让我们住进这么好的现代化小区。”
实际上,从2012 年开始,淝河镇老官塘社区、贾大郢社区、卫乡村相继开展了“城中村”改造。去年2 月,500 多户居民搬进了回迁小区安百苑B 区,该小区内建有幼儿园、超市、停车场、健身广场、居家养老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睦邻中心、阅读空间等配套设施,绿化、步道、亭台等一应俱全,是难得一见的高品质回迁小区。
去年6 月,淝河片区综合改造正式启动。要为改造腾出空间,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拆迁是必经之路。此次淝河片区综合改造实行“整片拆迁、分区推进”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扬长避短、效益倍增。
为了让淝河百姓尽快住进新居,淝河片区综合改造在迅速推进的同时,一批复建点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去年,龙川雅居复建点、仁和佳园复建点三期、淝河人家复建点都已开工建设。
精品工程提升城市品质
淝河片区综合改造,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当地百姓的生活品质,更可以提升整个城市的品质。“既要提升淝河片区的综合环境,又要塑造城市新空间,这样才能真正把淝河片区综合改造工程打造成为合肥城市发展的精品工程、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淝河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6月片区改造正式启动前,淝河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先后规划并开工建设了北京路、龙川路、巢湖南路、上海路、淝河路、郎溪路等主次干道,初步形成了“四横五纵”的主干路网;逐步恢复区域生态环境,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关镇河下游湿地景观初显,建成淝河生态公园一期,形成“会呼吸的绿飘带”,新建了11处绿化游园等等。
去年底,上海路、龙川路(北京路-南淝河路)等道路顺利建成通车,合肥城东到滨湖新区又添新通道,随着今年绕城高速南淝河路(重庆路)互通立交的开建,淝河镇的交通路网也更加丰富。
为了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淝河镇在片区改造的同时还对环境进行整治,去年强力关停了新港砂石码头,取缔了废品收购村,同时持续治污增绿,及时清理5000 余米长渠道的杂草、杂物、漂浮物,按时完成了绿色港湾、关镇佳园小区的污水改造工程,投入60余万元实施关镇村和黄镇村环巢湖淹没区绿化补植工程,栽植香樟、女贞、白玉兰等苗木3000余株。
改造同时深挖文化内涵
一直以来,淝河镇都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曾经出现过贾德耀、卫立煌等历史名人,卫立煌故居、宋氏旧宅、吴氏炮楼、唐氏旧居等文物古迹更是留存了淝河人太多的回忆。
片区综合改造,如何既提升环境,又能保护和传承好这些文化资源?淝河镇从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入手,讲好“淝河故事”。
去年底,著名抗日将领卫立煌故居修葺一新重新迎客。这栋具有合肥传统特色的江淮民居从2011 年开始修缮。2017 年,随着淝河片区综合改造的迅速推进,该故居周围环境逐步改善,中西合璧的卫立煌故居经过重新装修、布展,还在门前增加了一座卫立煌铜像,全新的故居在南淝河岸边呈现出厚重的文化积淀。
为了挖掘和重塑淝河历史文化,去年,淝河镇还举办了“我与淝河”征文比赛和文化名家经典诵读活动。这些文化活动不仅是对淝河片区文化资源的梳理,更让淝河人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王罗成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吴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