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冰箱占全国总产量的1/3,洗衣机占全国总产量的1/4……合肥的传统制造业令人瞩目;同时,光伏产业、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以“讯飞超脑”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更是领先全球……近年来,合肥制造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创新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保持了总量与位次同升、结构与效益趋优的良好态势,正发展成一座新兴的综合性加工制造业城市,下一步将瞄准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体系,积极对标申报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产业规模连续迅速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保持国内领先,家电、新型显示等全国生产基地优势地位持续巩固;产业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产业结构实现进一步优化、产业创新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据合肥市经信委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工业总产值一年上一个千亿台阶,年均增长11.1%,并于2016 年突破万亿大关;规上工业增加值达2269.1 亿元,年均增长11.4%,高于全国、全省5.3 和1.4 个百分点。2017 年,全部工业占GDP 比重达40.9%,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3%。工业增加值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9 位,增速保持省会城市前列。合肥工业对全省的贡献达到21.8%,在全省的首位度达到20.9%,比第二位超6.6 个百分点。
目前合肥市拥有机械、电子、化工、轻纺、食品、建材、医药等37个工业行业、200 多个工业门类、2000 多种大宗工业产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特别是2017 年,国家工信部正式批复合肥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合肥多年来实施制造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获充分肯定。
基金杠杆效应不断放大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合肥市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并结合合肥市产业发展布局,持续壮大基金政策保障体系,堪称大手笔。未来3 年合肥市建投集团将对京东方10.5 代线、晶合12 英寸晶圆制造基地等项目追加投资约67 亿元,合肥市产投集团将对长鑫12 英寸存储器研发项目(一期)、合肥离子医学中心等项目追加投资155 亿元。合肥市建投集团拟使用芯屏基金追加投资约43 亿元;合肥市产投集团未来3 年将使用基金形式追加投资约50 亿元。引导基金母基金规模从50 亿元扩大到80亿元、参股子基金新增签约规模预计达185 亿元,参股基金新增实缴到位规模预计达113 亿元,参股基金在合肥的实际投资额预计新增35 亿元。通过国资平台出资撬动社会资本等方式发挥引导基金杠杆放大效应,形成总规模1000亿的“2025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体系。
新产业体系更具国际范
2017 年11 月,为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鼓励和支持地方探索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新模式,国务院决定开展“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合肥市正积极对标申报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首先,合肥市依托现有成熟协同的优势产业基础,聚焦两大产业体系,即以新型显示为核心,联动“屏-芯-声-端”的“智慧+”产业体系;以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为核心,联动“设计-材料- 制造- 产品- 示范应用”的“绿色+”产业体系,通过资源自主协调整合,瞄准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目标。加快打造“中国IC 之都”“中国声谷”“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中国光伏第一城”等特色制造业基地。
其次,合肥市将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 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高水平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四个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成创新型城市,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力争到2020 年,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00 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5%,打造10 个左右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基地,建成高水平、高层次新型协同创新平台10 个以上,建成国家级研发机构超过100 家,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伍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