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制造业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作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合肥市拥有37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宗工业产品。近年来,合肥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推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工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工业总产值连跨5个千亿元台阶并于2016年突破万亿大关,工业增加值增速始终保持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列。2017年4月,工信部正式批复合肥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标志着合肥跻身中国制造“国家队”行列。这也是对合肥多年来实施制造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最大肯定。
随着产业规模跨入新量级,新项目不断涌现,合肥的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装备制造、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4个产业产值相继突破千亿元,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在全国确立了先发优势。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六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3%。2017年,总量占全市工业总量的64%,比2012年提高6.5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1%;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量的三成,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9%。
新型显示面板生产基地
全球最大
家电是合肥市首个突破千亿元产值的产业,家用电器“四大件”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之首。合肥既是全国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也是国内家电品牌最为集中的地区,现拥有4个国际品牌和12个国家级名牌,形成了家电研发、生产、销售、物流及相关配套企业集群的完整产业体系。
装备制造业是合肥市第二个突破千亿元产值的产业。据了解,合肥的工程机械、大型成套装备的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并拥有安徽叉车、日立建机、应流集团、合肥锻压、天威合变等优势企业集团,以及东华工程、水泥研究院等成套装备研发和生产企业。
合肥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拥有中国最全的商用车产品型谱,包括30多个系列400余种车型。据介绍,合肥拥有11家规模以上汽车整车及专用车生产企业以及250多家零部件生产企业,现已形成以轻型、中型和重型载货车、客车、商务车、微型车、轿车为主导产品的系列化发展格局,年产能达120万辆。
合肥的新型平板显示则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合肥瞄准全球显示产业及技术发展动向,与京东方合作,先后建成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8.5代线和全球首条10.5代线,汇聚了彩虹、乐凯、康宁、三利谱等上下游企业100多家,累计投资1500亿元,形成了涵盖上游装备、材料、器件,中游面板、模组以及下游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新型显示面板生产基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投资458亿元的京东方(BOE)合肥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已经提前投产,这是全球首条10.5代线,也是目前最高的世代线,新型显示冲刺世界级产业集群,站上了显示产业全球制高点。
光伏装机规模
位居省会城市之首
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也是合肥的特色产业,并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目前,合肥市已聚集了科大讯飞、赛为智能、协创物联网、暴风科技等一批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领域龙头企业,形成了覆盖语音及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基础平台、物联网、智能客服、穿戴式设备等的完整产业链。
而志在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的合肥,光伏装机规模位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近年来,合肥市创新推动光伏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2017年,电池片、组件、逆变器主要产品出货量预计达21GW,产业规模占全国1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合肥在全国首创光伏扶贫的“合肥模式”,实现“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已并网的村级和农户光伏扶贫电站5863个,“三无”特困户光伏应用实现全覆盖。
驱动芯片国产化率
因合肥而提高
合肥新能源汽车推广量同样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目前,合肥共聚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70余家,拥有整车生产企业6家,电池制造及系统集成企业5家。合肥市被列为国家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市级财政已累计拨付25亿元支持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特别是全省先进制造业“一号工程”——江淮大众合资项目,总投资超50亿元,建成投产后将有力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全市建成充电桩1.75万个,约占全国建成总量的4.7%。
芯片产业是当下全国关注的焦点,而合肥的集成电路年复合增长率则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合肥市在全国率先出台扶持政策,组建总规模200亿元的集成电路产业并购基金,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已被列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布局城市,成为国内少数几个拥有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全产业链的城市,集成电路年复合增长率居全国前列,规模居全国第6位。
目前,合肥已集聚各类集成电路企业120余家,从业人员超万人,拥有晶合晶圆、联发科技、杰发科技、群联电子、兆易科技等业内知名企业。特别是晶合项目的成功量产,有效填补了国内空白,提高了驱动芯片的国产化率,实现了“中国芯,合肥造”。
制造业扶持政策
“含金量”十足
合肥制造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扶持政策。近年来,合肥市围绕新型工业化、民营经济、小微双创、产业升级、光伏语音、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等方面,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完整的工业发展政策体系,成为合肥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
据初步统计,2006年以来,合肥市财政累计兑现工业企业“真金白银”(不含转移支付)超100亿元,为工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
合肥市政府每年还设立9亿元左右工业专项资金,采取产业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事后奖补等多种投入方式,突出对大项目、技术改造、小微企业融资、技术创新、两化融合、节能减排、电子软件、基地平台建设等重点领域扶持。
此外,合肥市还设立4亿元中小企业“转贷基金”,发行小微企业“大湖名城”、“初创贷”、“初创担”等金融产品,提高风险容忍度,营造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为了推动国家“双创示范城市”建设,3年示范期内,中央财政每年给予3亿元的奖励资金,合肥市各级财政配套11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500多亿元,全方位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
积极创建
“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
下一步,合肥市还将积极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据了解,合肥将以新型显示为核心,联动“屏-芯-声-端”的“智慧+”产业体系,并以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为核心,联动“设计-材料-制造-产品-示范应用”的“绿色+”产业体系,瞄准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目标。还将加快打造“中国IC之都”“中国声谷”“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中国光伏第一城”等特色制造业基地。
同时,合肥也将壮大基金政策保障体系。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并结合该市产业发展布局,未来三年,建投集团京东方10.5代线、晶合12吋晶圆制造基地等项目将追加投资约67亿元,产投集团长鑫12吋存储器研发项目(一期)、合肥离子医学中心等项目将追加投资155亿元。合肥市将通过国资平台出资撬动社会资本等方式,发挥引导基金杠杆放大效应,形成总规模达1000亿元的“2025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体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项磊